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文/海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海南省7月份屬于高溫季節,平均水溫28℃以上。我省18個市縣對魚類5種、甲殼類2種、貝類3種等10個養殖品種的病害發生情況進行了監測報告。
一、病害測報情況分析
測報數據顯示:軍曹魚、扇貝、珍珠貝沒有病害發生;羅非魚養殖品種發生了5種病害;石斑魚發生了4種病害;卵形鯧鲹發生了2種病害;南美白對蝦發生了4種病害;青蟹、東風螺各發生了1種病害;共監測到18種病害(包括病因不明),其中病毒性疾病2種,細菌性疾病13種,寄生蟲疾病3種,病因不明3種。
(一)魚類病害發生情況
1、羅非魚
池塘養殖方式進行測報,水溫29-35℃。池塘養殖羅非魚發生了5種病害:細菌病、鏈球菌病、假單胞菌、出血病、病因不明病和車輪蟲病。全省鏈球菌病平均發病率為25.5%,最高發病率90%,最高死亡率為30%;其他細菌類平均發病率為1.3%(含病因不明),最高發病率100%;車輪蟲平均發病率為0.2%,最高發病率32%;鏈球菌病最為嚴重。
2、石斑魚
池塘和網箱養殖方式進行測報,水溫32-35℃。池塘養殖石斑魚發生了3種病害:病毒病、寄生蟲和病因不明,病毒病平均發病率9.8%,最高發病率50%;病因不明平均發病率為2%,平均死亡率0.9%;寄生蟲病平均發病率1.6%,最高發病率100%,最高死亡率為100%;網箱養殖青斑發生爛身病,平均發病率為7.5%,最高死亡率為1%。
3、卵形鯧鲹
網箱養殖方式進行測報,水溫27-33℃。卵形鯧養殖本月發生寄生蟲和病因不明2種病害,寄生蟲平均發病率為6%,最高發病率10%,最高死亡率為4%;病因不明平均發病率為8%,最高發病率27.8%.
(二)甲殼類動物病害發生情況
1、南美白對蝦
池塘養殖方式進行測報,水溫27-35℃。本月南美白對蝦養殖發生病毒病1種、細菌病2種和病因不明1種。其中,病毒病最高發病率100%、平均發病率2.6%,最高死亡率82%;細菌類病最高發病率40%、平均發病率5.3%;病因不明最高發病率50%、平均發病率17.9%,最高死亡率10%。由此可見,細菌性疾病是南美白對蝦致命殺手,特別是副溶血弧菌應引起高度重視,加強預防措施,一方面要注重水源的消毒,水質、底質的調控;一方面注重投喂維生素C、E和免疫多糖等增加蝦體的抗病力。
2、青蟹
池塘養殖方式進行測報,水溫27-35℃。本月發生病因不明病害1種,平均發病率36%。
(三)貝類動物病害發生情況
1、東風螺
工廠化養殖方式進行測報,本月東風螺發生細菌性疾病1種病害,水溫28-32℃。平均發病率為70%。應加強對東風螺病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目前應注重水源和鮮活餌料的消毒,用高聚碘浸泡螺體,使用量1噸水高聚碘1克。
總之,7月份多數養殖品種病害發生明顯增多,特別是死亡率較為嚴重。應積極做好疾病預防工作。池塘養殖應注意水體的調控和增氧;網箱養殖應降低養殖密度和魚體的浸泡殺蟲和消毒;增加營養,增強生物體的抗病力。
二、9月份病害發生情況預測及預防措施
海南9月份下旬水溫有所下降,平均水溫在24-28℃之間,水產養殖動植物依然是生長旺盛期,新陳代謝快,導致養殖水體難于調控,水質易惡化,加上該水溫適合病原菌、寄生蟲的繁殖,導致9月下旬病害的發生率會明顯上揚。
根據往年水產養殖病情測報情況和今年病情發展的趨勢,預計9月份海南所有羅非魚養殖區域鏈球菌病將下降;海南所有對蝦養殖區域,白斑綜合癥、桃拉綜合癥發病面積會有所上揚;由副溶血弧菌引起腸道疾病會加重,病情控制難度大,南美白對蝦養殖要重點預防病毒病、弧菌病為主。海水魚類要加強對石斑魚病毒病、弧菌病和寄生蟲病的預防,卵形鯧鲹要預防暴發刺激隱核蟲、車輪蟲、類結節病和腸炎病等疾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