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核心
提示
實驗課題
鱔魚體內到底有沒有寄生蟲
實驗地點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研究所
實驗方法
解剖鱔魚,看其體內到底有沒有寄生蟲
“親們,千萬不要再吃鱔魚、青蛙了……”昨日,新浪網友@咹児發出一則微博引來不少網友圍觀。@咹児在微博中稱,她親眼看到鱔魚里的寄生蟲,并附上一張呈線狀蟲的照片。無獨有偶,今年7月,成都商報曾報道,雙流人民醫院醫生在為一名60歲男子手術時,從其腦中取出一條15厘米長、呈線狀的蟲體。醫生推測,體內取出活體蟲,可能與男子愛吃青蛙、黃鱔等水產品有關。
生鱔魚體內到底有沒有寄生蟲?烹飪多長時間才能殺死寄生蟲?“桑田實驗室”與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合作,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結果表明,鱔魚體內確實可能存在寄生蟲—水產工程師從一條購自市場的鱔魚肚子里,發現了41條蟲。但實驗同時也證實,高溫能夠輕易殺死它們,市民不必對此恐慌。
實驗一
鱔魚體內有沒有寄生蟲?
肌肉和血液里都有寄生蟲
成都商報記者在市內一家菜市購買了鱔魚,送到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研究所的實驗室里,水產工程師魏文燕、陳霞和研究生王俊進行了實驗。
從十多條鱔魚中,魏文燕先挑選出了三條,然后對其進行解剖。剛打開第一條鱔魚的腹部,就發現了寄生蟲—鱔魚紅色的肌肉上,附著幾個乳白色的“圓圈”。用鑷子將其挑到培養皿中,才能看出這是一條條尚在蠕動的蟲子,體長達到5厘米。40倍放大的顯微鏡下,這些蟲子的身形更加清晰,頭部尖細,尾部鈍圓,從外觀看就像是小號的蛔蟲。“從外觀看這是線蟲。”魏文燕介紹說,蛔蟲也是線蟲的一種,和我們在鱔魚體內看到的線蟲是“親戚”。
第二條被開腸破肚的鱔魚,更是嚇人。魏文燕剪開了這條鱔魚的腸道,只見一片蟲子堆積其中。記者細數,足有41條之多。這種蟲子名叫棘頭蟲,比線蟲略短一些。
與此同時,水產工程師陳霞使用顯微鏡,仔細檢查了幾條鱔魚的腮、血液和體表黏液,但沒有從中發現寄生蟲或蟲卵。
實驗二
如何才能殺死?
水煮兩分鐘即可殺死
鱔魚體內有這么多寄生蟲,怎樣處理才能安全食用呢?記者昨日在某單位食堂進行實驗。為記者提供幫助的大廚說,他們一直知道鱔魚有寄生蟲,但都認為高溫煮熟過后,“應該沒問題”!镑X魚肉嫩,汆一下就行了!睆N師還告訴記者,不論是燒鱔段還是炒鱔絲,都不用加熱太長時間。
購自市場的13條鱔魚被分成兩部分。其中3條被剁去頭部,記者剖開鱔腹,很容易便找到幾根線蟲。淋上開水,這些活的線蟲幾乎立即被燙死。
另外10條鱔魚被放入水中烹煮。大火兩分鐘后,被燙熟的鱔魚出鍋,此時這些鱔魚已經被煮熟透。從其中6條鱔魚的肚子里,我們找到了線蟲或棘頭蟲,這些蟲子已全部被殺死。
魏文燕介紹說,在食物中發現成蟲并不可怕,經煮熟、煮透后,被殺死的蟲體進入人體不會產生影響,更需要注意的是生長過程中的蟲體和蟲卵,如果沒有被煮熟殺死,進入人體會在人體內游走,寄生在人體內會影響人體健康。
專家解釋
鱔魚為何多寄生蟲
野生、養殖都可能有
“并不是只有野生鱔魚才有寄生蟲,養殖的鱔魚也有!彼a工程師告訴記者,鱔魚喜歡在淤泥中鉆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又是以小魚、小蝦、螺螄、蝌蚪等動物為主食。其生活習性及食物構成決定了其寄生蟲較多。
鱔魚體內寄生蟲常見的有線蟲、棘頭蟲、吸蟲和絳蟲,血液內和體表也可能寄生鱔錐體蟲、小瓜蟲、隱鞭蟲等。我們在實驗中發現的線蟲和棘頭蟲,正是鱔魚的主要寄生蟲。其中,線蟲平均感染率為54%,棘頭蟲平均感染率甚至達到70%。
專家建議
咋個選鱔魚
肛門紅腫的最好別買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研究所所長曹英偉介紹說,像鱔魚、青蛙、牛娃、泥鰍等身上的確有較多寄生蟲,市民在食用這些水生生物時,應該用高溫多烹飪一下,這樣就可以殺掉其身上的寄生蟲。至于網友所說高溫爆炒后,寄生蟲依然存活的情況,可能是其爆炒時間不夠,鱔魚受熱不均勻所致。
感染線蟲的病鱔外觀體型消瘦,嚴重者肛門紅腫,肛門口裂明顯增大;感染棘頭蟲的病鱔食欲嚴重減退或不進食,體色變青發黑,也會出現肛門紅腫的情況。專家建議,市民在購買鱔魚時可以注意這些特征進行挑選。
食用黃鱔切記不能生食,必須高溫烹煮。家庭使用的天然氣灶,達不到我們實驗中所使用的火力。一般加熱到100℃,10分鐘便可將寄生蟲完全殺死。
還需要注意的是,烹調食物過程中注意生、熟分開,特別是片了生鱔魚的砧板就不能再切熟食,以防污染食物,使寄生蟲通過消化道感染人體。
成都商報記者 桑田 邱峻峰 實習生 陳柯帆 攝影報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