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姚朝德在察看甲魚進食情況
華龍網訊(通訊員 徐本立)1963年出生的姚朝德,高中畢業后便成為梁平縣蔭平鎮供銷社職工。正當人生得意之時,單位體制改革讓他了下崗。面對人生的“變故”,他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從崗到客運,經歷艱辛和風雨,現在又走上農村養殖這條致富之路,目前他正面臨著“四年等一次”的甲魚產出之年,快要到手的可觀經濟效益讓他興高采烈,心花怒放。
自強不息謀出路
2003年對姚朝德家庭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不僅他因供銷社改制下崗,而且在綜合店工作的妻子彭大英也遭受了同樣的命運。一下子,這對城鎮人口、工薪階層傻眼了,自己無田無土,今后的生活怎么辦?夫妻倆左右合計,東拼西湊7萬余元,從事客運服務業,一年下來,客運總收入也有7萬余元,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后來,由于加入這個行業的人員越來越多,蔭平鎮客運車由最早的2臺一下子增加了10多臺,客運效益大受影響。在幾經分析選擇的情況,姚朝德決心另謀出路。
姚朝德說,這條路不通,可以走另外尋路,車到山前必有路,好在自己在客運那些年積累一點資金,對再次創業有了底氣。“2009年,我決定放棄客運行業,向農村要富裕生活。”通過觀看中央7臺后,決定在農村發展養殖業,于是找來相關書籍進行自學,通過不懈的努力,掌握一定的養殖理論知識。
開荒建塘養甲魚
“目標明確后,我說干就干。”姚朝德說,當年,全家拿出所有存款加上借貸,籌措投資30余萬元,在蔭平村13組承包荒山劣地15畝20年,開挖成4口魚塘,進行甲魚和成魚混合養殖。當年從重慶購回中華鱉甲魚苗2100只放入兩口6畝面積的魚塘里喂養,今年就是甲魚成果產出之年。
姚朝德說,據資料記載,鱉肉富含動物膠、角蛋白、銅、維生素D等營養素54倍,鐵等微量元素是其他食品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甲魚肉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滋陰清熱,補虛養腎,補血補肝、健骨、散結消痞等作用 可防治身虛體弱、肝脾腫大、肺結核等癥。
姚朝德介紹說,甲魚要3-5年才能長成3-5斤大的成年甲魚出售,其銷售市場十分看好。正因為看好甲魚的市場前景,所以才下了大決心進行大投入,爭取獲得大收益。如果按照目前市場價,3斤以下甲魚每斤200-250元、3斤以上甲魚每斤280元的價格算,這批甲魚出產產值在130萬左右。
“可觀的經濟效益,確實讓人神清氣爽!”姚朝德說,“養殖甲魚技術是關鍵,投入是根本,信心是保障。”姚朝德津津樂道,生態養殖甲魚要一日三餐,看水識水,防病治病。投放鉺魚一般是新鮮成魚,每年投放成魚1.2萬斤以上。根據天氣變化情況進行投食,一般晴天是上午8-10點,中午是12時至下午2點,晚餐是下午5-7時。魚塘的水要“肥、活、嫩、爽”,有浮油生物和浮油植物。
“嚴格消毒是養殖甲魚的另一關鍵措施。”據了解,姚朝德為了生態養殖,只對甲魚進行體外消毒,不進行體內消毒。就是每10天用二氧化氯對魚塘進行消毒一次。盡管如此,目前,甲魚的成活率也不足70%,其損失讓人十分心痛。
為了減少養殖成本,目前姚朝德只好在魚塘里進行混合養殖。其中有9畝是專門養殖成魚的,除用作為甲魚“口糧”外,其余的成魚作為商品魚出售,年產值也在10萬元以上。這樣一來就大大減少了甲魚的養殖成本。
“招商引資”擴規模
從姚朝德這15畝魚塘的現場情況看,雖然基本的養殖設備等條件具備,但“硬件”要素確實不硬,由于修筑的堤壩不扎實,部分內堤出現漏水現象,因而不敢大規模進行甲魚養殖。
“如果還有20萬元左右資金投入的話,自己就可以把全部的魚塘進行規模養殖甲魚,每畝養殖量達到1000只,到時候就可以一次性投放甲魚苗15000只,4年后,按10000只成活量的成年甲魚出售,其產值在800萬元左右。
同行的該村主任、養魚同行李正富當即表態說,十分關注好姚朝德的甲魚養殖事業,準備與其共同建立一個養殖銷售網,在網上進行銷售。
為了實現品牌效益,提高養殖效益,姚朝德還擬定進行注冊品牌商標,立足生態甲魚上做文章,走出一條品牌效應的致富路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