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腳癢”,每年國慶后,都是吃大閘蟹的旺季。然而,受夏季持續高溫和干旱影響,今年的大閘蟹生長特別緩慢。眼下,各水產市場攤位上仍以小個頭的大閘蟹為主,市民的購買熱情也明顯不及以往。
在銅川路水產市場,大閘蟹的進貨量比往年少了近兩成,價格也有所上漲。市場辦公室主任丁洪芳稱,2兩多的母蟹今年要賣到150元一斤,3兩多的公蟹每斤也要130元,比往年同期高出25%左右。由于大個頭的螃蟹稀少,4兩半的太湖公蟹每斤價格甚至超過了200元。
據分析,氣候和環境是導致今年大閘蟹市場不景氣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夏季的持續高溫使得蟹苗的存活率下降,蟹苗價格漲幅超過10%;另一方面,豆粕等飼料價格也因高溫上漲。此外,部分養殖區旱情嚴重,使得單片水域大閘蟹的養殖密度增加,延緩了其生長。據悉,今年大閘蟹長勢比往年晚了近半個月,造成了市面上大閘蟹“小且貴”的局面。
受此影響,大閘蟹市場有所冷卻。中秋節之前的4天里,銅川路水產市場大閘蟹的日均交易量僅7噸,中秋假期期間3天的日均交易量也不過10噸,均比以往同期少了2噸。隨著對公款吃喝的打擊,以及價格上漲對市民購買熱情的影響,接下去幾個月里,大閘蟹的銷量很有可能會低于往年。不過,盡管大閘蟹產量減少,除遇上臺風等極端天氣可能造成短時缺貨外,水產市場上不會出現“無蟹可買”的局面。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