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鱉,俗稱團魚、甲魚等,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地,現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名特水產養殖品種。本文介紹并分析了中華鱉育繁推一體化體系構建與實踐,以供借鑒、參考。
文/ 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何中央
浙江地區室內甲魚養殖,投喂沉性料,圖中綠色尼龍網為甲魚休息時提供附著點
中華鱉
中華鱉苗
一、中華鱉育繁推一體化問題的提出
我國中華鱉的人工養殖始于上個世紀60年代,但發展緩慢,主要是以捕撈野生鱉進行暫養。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浙江省率先突破中華鱉溫室養殖以后,中華鱉商業化養殖才真正起步并發展迅速,從而促進了種苗產業的逐步形成與發展。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中后期,隨著養鱉業的興起,本地野生鱉資源下降,種苗生產供應十分緊缺,期間稚鱉價格曾高達30-40元/只,親鱉價格500-1000元/kg。國內鱉苗的短缺使養鱉者大量采購、放養境外鱉苗(臺灣、泰國等),境外鱉苗種的引進雖然滿足了養鱉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但伴隨而來的是中華鱉出現種質混雜、養殖病害增多、成活率下降等問題,給養鱉者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一些中華鱉養殖者從中意識到鱉種的重要性,并開始了優質鱉種的引種和繁育工作,如杭州蕭山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金達龔老漢特種水產有限公司、浙江清溪鱉業有限公司等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陸續收集中華鱉日本群體和太湖群體等優良種鱉。由于中華鱉的育種周期長,技術要求高,這些育種企業因缺乏技術支撐,主要工作局限于引種和擴繁,品種的選育進展十分緩慢。在此背景下,本世紀初開始,浙江省水產引種育種中心等單位開始逐步介入中華鱉的育種,并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育種機構緊密結合的中華鱉育繁推一體化的研發團隊,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掌握了中華鱉新品種的選育技術與方法,育成了2個國家水產新品種,全省中華鱉苗種生產量達1.9億只,為構建中華鱉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奠定了基礎。
二、中華鱉種業育繁推一體化體系的構建
中華鱉種業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建設源于中華鱉產業發展的客觀需求,其構建的基本要素是:一是中華鱉的種苗市場需求。我國中華鱉苗種供應特別是優質種苗的供應一直短缺, 2012年全國中華鱉產量已達33萬噸,苗種放養量約10億只,其中一半以上的苗種依賴境外輸入。二是企業的實力與回報。沿海省份的中華鱉企業大多資金實力雄厚,能夠承受中華鱉長育種周期的資金需求。同時,中華鱉優質種苗具有市場與價格優勢,新品種的育成與推廣將會有較高的投入收益。如2012年本地中華鱉苗價格2-3元/只,臺灣鱉苗售價1-2元/只,中華鱉日本品系苗售價4-6元/只,因此企業愿意加大育種的投入。三是技術的創新。科研院所等公益性單位在中華鱉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與鑒定利用、重要基因發掘與功能解析、育種理論和技術方法等方面取得新的進展,能在中華鱉種業科技中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
通過中華鱉育種企業和公益性科研育種單位的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構建了中華鱉育繁推一體化體系,框架圖(見圖1)。其中,中華鱉育種體系是核心,主要包括目標決策系統、種質資源利用系統、育種技術研發系統和養殖性能評估系統等四大模塊組成,目的是選育出中華鱉新品種。
1、中華鱉種業育繁推一體化體系的實踐
(1)中華鱉種質資源的收集、鑒定與保存
中華鱉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存工作由種業企業和省水產引種育種中心基地負責。目前僅中華鱉新品種選育課題組已收集保存了中華鱉太湖群體原種30.2萬只,黃河群體8.1萬只,中華鱉日本品系24.8萬只,清溪烏鱉5.8萬只,其它群體3.5萬只,采用PCR技術、DNA測序技術和生物芯片鑒別技術等手段,建立了區別不同地理群體的中華鱉種質鑒別方法,并掌握了中華鱉種質遺傳結構特性,為中華鱉育種材料的選擇提供了科學依據。
(2)中華鱉新品種的選育
根據中華鱉養殖需求和不同來源的中華鱉種質資源特性,確定選育目標和技術路線。主要進行了以下四個的選育。
一是以生長快速為主的群體選育。目前浙江省中華鱉的養殖種類主要有中華鱉太湖群體、臺灣群體、黃河群體、鄱陽湖群體、北方鱉、中華鱉日本品系、清溪烏鱉等,不同地理種群的中華鱉生長速度差異較大,遺傳多樣性較為豐富。經多方考察比較后,杭州蕭山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浙江省水產引種育種中心合作擴繁與選育等研究,通過建立五段群體選育方法,于2007年獲得了第一個中華鱉國家水產新品種中華鱉日本品系。該品種生長速度快,采用兩段法養殖(即7-8個月左右溫室養殖加上4個月左右的外塘養殖),平均規格可達750g以上,遠高于普通中華鱉25%以上。
二是體色純化選育。中華鱉分布廣泛,長期以來人工繁養殖導致不同區域的中華鱉在體色外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清溪烏鱉就是基于體色純化選育而成的。1993年-1994年間在采集野生鱉期間,采集到體色獨特的烏鱉。為開發利用這一獨特的種質資源,我們與企業合作開展烏鱉的選育研究,經過五代體色選純,腹部烏黑體色最終能穩定遺傳,于2008年獲得國家水產新品種。該品種體色獨特,腹部烏黑,是中華鱉遺傳育種研究的良好材料,同時該品種營養豐富,含有黑色素,氨基酸和高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其他中華鱉,售價高,市場供不應求。
三是雜交育種。國家水產新品種中華鱉日本品系具有生長快速、裙邊寬厚、抗病力強等優點,清溪烏鱉具有體色獨特烏黑、品質好、營養豐富等優點,以這兩個新品種為親本開展雜交育種,以期獲得具有綜合生產性能優勢體色純黑的中華鱉新品種。2004年開始,我們和企業聯合開展清溪烏鱉和中華鱉日本品系的雜交育種研究,目前已獲得具有雙親優良性能的烏鱉新品系,今年爭取繁育子三代1000只以上。
四是性別控制制種。不同性別的中華鱉生長速度差異很大,養殖生產表明雄性中華鱉的生長速度明顯高于雌性中華鱉,且雄鱉幼鱉價格高于雌鱉。因此不少企業提出高雄性比例制種技術的需求。中華鱉新品種選育協作攻關組去年開始聯合攻關研究,目前雄性子代比例達95%以上。
(3)中華鱉良種的擴繁
中華鱉種業建設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在以企業為主的資金投入情況下,需要公共財政的扶持。近幾年來,浙江省通過農業部水產良種工程、省水產種子種苗工程等專項資金,扶持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中華鱉良種繁育體系。一是建設中華鱉國家遺傳育種中心,中心的主要任務是收集、鑒定與保存現有中華鱉種質資源,并進行新品種選育。二是建立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中華鱉良種場。目前全省已建設國家級中華鱉新品種良種場3家,省級良種場13家。如2009年建成的全國首個中華鱉日本品系國家級良種場,占地面積1500余畝,多功能溫室1.4萬平方,年培育中華鱉日本品系親鱉10萬只,繁育稚鱉500萬只以上。三是建成一批規模化繁育基地。,至今浙江省已建設了年繁育能力在100萬只以上的中華鱉優質種苗規模化繁育基地18家,輻射帶動繁育場150余家。據不完全統計,中華鱉國家水產新品種僅浙江地區的年繁育量達到8500萬只以上,約占全省中華鱉苗種生產總量的1/3。
(4)中華鱉良種的推廣
依托各級國家水產技術推廣體系以及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協會等社會化推廣機構,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中華鱉新品種新型溫室養殖、池塘生態養殖、二段法養殖、蝦鱉混養、稻鱉輪作、稻鱉共生等養殖模式及技術,通過示范基地建設、技術培訓、科普宣傳等方式,使中華鱉新品種得到更好的推廣應用。至今中華鱉新品種已在全國各地得到廣泛推廣,并被引種到朝鮮、泰國、臺灣等地。浙江省中華鱉養殖業得益于新品種、新模式與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2012年全省中華鱉產量達15.5萬噸,占全國養鱉總量的46.6%,成為浙江省第一大水產養殖主導品種。
三、展望
我國的中華鱉人工養殖歷史雖然不長,但發展很快,養殖產量由1993年的4400噸發展到2012年的33余萬噸。隨著全國水產養殖主推技術之一無公害中華鱉養殖技術在全國的推廣,中華鱉養殖業將會進一步發展。種苗作為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市場的需求尤其是對優質種苗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目前我國中華鱉苗種生產量約占所需放養量的一半左右,苗種缺口較大。在當前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種業戰略地位并出臺促進種業發展的政策下,以企業為主導、公益性育種機構為技術支撐、各級推廣機構共同參與的中華鱉種業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將會進一步得到完善與發展,前景廣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種苗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