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2013年9月25日,在寧夏吳忠市金銀灘鎮的農田里,一臺收割機在收獲水稻。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外媒稱,隨著GDP增長、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資源緊缺日益嚴重,給中國國內糧食供應造成了新的巨大壓力。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10月1日指出,這并非是因為中國農業生產落后。中國的農業部門一直承擔著一項艱巨任務:用世界8%的耕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但北京的糧食安全政策使這項任務更加艱巨。這項政策堅持農業生產自給自足,限制糧食進口。
報道稱,雖然中國的肉類生產基本實現自給自足,但糧食,特別是作為家畜飼料的大豆,還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在過去15年里,中國的大豆產量下滑,國內消費需求已經達到產量的5倍。外國大豆如今已經普遍存在于中國的農業價值鏈中。
今天,中國大陸與日本和臺灣地區越來越像,隨著城市占用了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城市化讓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農田。中國正在成為糧食進口國。
報道指出,這些趨勢將給世界造成巨大影響。以大米為例。盡管中國的大米產量在上世紀迅速增長,但2012年,中國不得不進口260萬噸大米。中國在過去50年里一直是大米凈出口國,該國購買大米可能導致全球價格出現歷史新高。
報道稱,現在就斷言中國國產大米供應會出現大豆生產那樣的瓶頸,導致中國成為進口大國還為時過早。但最近在中國中部發現的鎘超標大米,以及此前的一系列食品丑聞,顯然是無助于緩解壓力的。焦慮的中國消費者將放棄國內大米,選擇國外生產的大米。
下一次農業技術革命將緩解這些狀況,但短期內,這樣的革命還不會到來。“綠色革命”的成果似乎已經消耗完畢,不僅中國,全球也是如此。經濟學家泰勒·考恩指出,美國的農業生產力在1990年到2002年期間趨于穩定。中國可能也出現了同樣的趨勢,進口的增長說明,農業生產力增長已經停滯。
報道稱,所有這些因素說明,未來10年,中國的糧食安全將陷入困境。正如過去30年的經濟快速增長在中國制造了一個富裕的中產階層,未來10年,數億中國人的消費水平也將迅猛發展。中國政府正在試水農村土地改革和農業生產工業化,以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經濟規模。但允許農村土地變為一種生產資本的意識形態障礙和對失去土地的農民生計的擔憂,可能使改革的腳步趕不上中國人糧食需求增長的速度。
今后,中國可能會被迫增加糧食進口。這對美國等主要糧食出口國有利。但就像中國過去10年的工業和房地產繁榮推高了石油、煤和鐵礦石的價格一樣,未來10年,中國糧食需求增長,可能導致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糧價上漲。中國已經消費了全世界60%的大豆出口量。這一趨勢繼續發展下去,中國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糧食供需關系。
報道稱,北京的決策者們一定也在擔心該國糧食需求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這也是他們仍堅持糧食自給自足的原因之一。中國從市場上購買得越少,它在國際上受到的關注就越少。
然而,考慮到中國非同尋常的規模和需求,它不可能在國際市場上扮演默默無聞的參與者角色。現在用來形容該國廉價制造業出口產品的“中國價格”,很快就會被用來描述美國人餐桌上的高價食品。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