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水溫降低,晝夜溫差大,水產養殖品種病害高發期已過,大部分養殖品種進入收獲期或并池越冬期,疾病相對減少。
一、病害分析預報
1、草魚易得出血病、敗血癥、腸炎并發癥;鯉魚、鰱鳙魚易得爛鰓病和爆發性出血病;鰱鳙魚易得打印病;鯽魚、鯉魚、羅非魚易發赤皮病和豎鱗病、車輪蟲病、錨頭鳋病;鏡鯉易得腸道粘孢子蟲病、鰓霉病;河豚易得弧菌病及海洋尾絲蟲病。主要關注內陸主養區和高密度精養區。
2、大菱鲆易得爛腮病、腹水病等細菌性和寄生蟲疾病。重點關注葫蘆島市流水養殖區。
3、河蟹易患花蓋病、纖毛蟲病、水腫病、水霉菌病等。重點關注稻田成蟹養殖區、盤錦葦田養殖區。
4、刺參易得化皮病、腫嘴及腐皮綜合癥、腸炎病。主要關注沿海各養殖區及海參精養區。
二、預防措施
十月初,溫度還未降到18℃以下,根據池塘養殖品種情況,潑灑藥物,殺滅越冬魚體上攜帶的病菌、寄生蟲,捕撈作業時減少機械損傷,避免繼發性感染。
一、改善池塘水質,使養殖水處于“活、嫩、爽”。
二、定期往水體投放消毒、殺蟲藥物,避免疾病的發生。
三、使用新鮮餌料,過期霉變餌料堅決不用。
四、餌料投喂不能過飽,保持八分飽即可。
五、使用增氧機增氧,保持池水中含有充足的溶氧。
1、拉網并塘或運輸時要輕快,注意保護好魚體,避免受傷產生繼發性感染以及應激反應過度導致免疫力下降,影響越冬成活率。越冬密度要適宜。
2、十月初,對需越冬的苗種或商品魚蝦蟹進行檢查,如有寄生蟲感染,用相應藥物進行殺滅。入越冬池時,要采取藥物浸洗法加以殺滅,避免將病帶入越冬池。另外,河豚、牙鲆魚種進入越冬池后,水溫仍然較高,魚密度加大,接觸機會大大增加,個別魚體帶入的病原體就會迅速傳染。因此,一定要在入池的頭20天經常換水,經常觀察,防止寄生蟲或其它細菌性疾病爆發。
3、加強對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 的預防,一是做好池塘水體消毒,加注新水,加高水位,保證魚類良好的水域環境。二是發病時內服外用相結合,外用二溴海因全池遍灑,每日一次,連用3次;內服氟本尼考拌飼投喂,連喂4-6天。
4、河蟹成蟹易得纖毛蟲病、水腫病、水霉菌等病,定期用生石灰或二溴海茵全池潑灑,增加換水量。水腫病也可在餌料中按飼料量添加土霉素、氟苯尼考、VC、免疫多糖。
5、10月份,氣溫逐漸降低至20℃以下,海參基本結束夏眠,進入生長期,攝食量增加,排泄量增多,即要繁育充足的餌料,又要采取換水等措施調控水質,可采用碘制劑或二氧化氯等藥物預防或治療化皮、腫嘴、腸炎等細菌性疾病。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疫情預報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