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清蒸鱸魚、紅燒黃魚、黑頭燉豆腐……這三道菜品,島城市民應該不陌生。由于市場消費量大,海捕的又不夠吃,除了南方送來的養殖魚外,現在本土的養殖魚也悄然多起來。它們都生長在島城哪片海域,海水質量咋樣?從小魚苗開始,都吃啥長大?10月9日一大早,記者來到嶗山灣深處的養殖海域一探究竟。
探訪 三種魚,長在不同水位
10月9日上午9點,記者穿過仰口隧道后,終于來到了這一片橫跨港東碼頭到嶗山雕龍嘴景區的大型海洋牧場。說是海洋牧場,是因為這片養殖區達6000畝,養殖各種魚蝦及海參鮑魚。其中就包含了5萬多條鱸魚、黃魚與黑頭魚,它們就藏在海上一個名叫小管島的島嶼周圍。
今年64歲的陳衛林,是嶗山峰山社區當地養魚專家。得知記者想實地探訪這三種魚的生存環境時,他面露難色地說:“前兩天臺風對這片海域造成影響,海上風浪特別大,連浮在上面的鱸魚都不露頭。只能試試運氣!”陳師傅所言不假,記者與三位師傅登上小漁船后,從岸邊花了20分鐘才來到養殖網箱跟前。然而風大浪急,記者往里看根本看不到魚的影子。“這會魚都在下面,浮上來危險。”陳師傅指著網箱告訴記者,在青島近岸海域,養殖這三種魚一般要在15米左右的深水里。鱸魚是中上層魚,黑頭喜歡待在中下層,而黃魚會一直待在水底。尤其喜歡石頭縫,它們會貼在低下。
博弈 喂大量飼料就像賭博
記者發現,因為之前有臺風,所以師傅們正在檢查網箱的堅固程度,并進行二次加固。同時重新安裝錨,保證拉網時吃力平均,以及打下去的木樁平穩。“唉,現在風浪大,但每天還得來喂兩次新鮮小魚,不伺候都不行啊……”陳師傅嘆口氣笑著說。“不是說養殖魚都會喂飼料嗎?這樣長得還快,你們為啥不一次多撒點飼料,好讓魚兒一次吃個夠呢?”記者問道。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首先青島相比南方的養殖海域,潮水變化特別明顯,而且浪大。而南方養殖漁場,多為灣,這種情況下適合投放人工合成餌料。”漁民給記者舉了個例子,一般魚苗進貨,都會選擇3兩左右的小魚,鱸魚、黑頭魚和黃魚都是如此。因為海魚養殖網箱的網眼多為3厘米,3個月大小的魚苗可以保證不會穿網“回歸”大海。
如果在封閉環境中,鱸魚投放蛋白質、小魚蝦、海藻以及各種營養素合成的人工餌料,8個月到1年就能長成3斤。可前提是每天要有人盯著,讓魚實行多餐制,分批大量投放飼料,但這些很難在青島近海養殖海域實現。有著30年海產品養殖經驗的陳師傅告訴記者,普通的餌料投進網箱里,會隨著風浪漂出網眼。而如果采用綜合各種營養的大餌料,成本上又要增加不少。因此漁民們坦言,對于市民們擔心的養殖魚投放過量飼料的問題,他們其實也如履薄冰。這就像一場賭博,除非某一時間段魚市行情大好,否則不會去大量投放飼料。
市場 養殖魚價格直逼野生魚
記者發現,這片養殖區域離海邊大概有1000米的距離。由于當地沒有化工企業,僅有的生活污水會被海水中的藻類自凈。但當地漁民轉行成養殖戶,就是因為近海很難捕到魚。那么把這些魚圈養在海水中,它們又吃什么?
王哥莊水產站的技術人員李澤俊告訴記者,養殖戶里模擬鱸魚在大海中的習性—— 喂它們喜歡吃的小魚或者小蝦。目前市面上的小蝦價格批發是2元一斤,面條魚等小魚批發價格是1.5元~2元一斤。而這種“放野”模式,也使得本土養殖魚價格直逼野生魚。
老陳說,這三種魚比較能吃,為了保證它們活躍,也不能喂太飽。一般每1萬條魚是投放80公斤小魚小蝦,早晚各一次。經過這種方式喂養的養殖魚,一般都能長到2~3斤。批發價上,鱸魚賣到30元一斤;黃魚很難適應青島氣候,批發就達到58元一斤;本地的黑頭魚批發價為48元一斤。根據記者調查南山魚市價格對比發現,本地養殖魚價格平均每斤比南方養殖魚貴10到15元,確實達到了野生魚的價格。
對此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分析說,島城本土養殖魚“放野”養殖,是受迫于海水水溫。因為魚是變溫動物,體溫隨周圍水溫的不同而變化。但各種魚類都有其耐熱的上、下限及最適溫度,在最適溫度范圍內,魚類的攝食、呼吸、消化機能旺盛大、代謝作用增強、生長迅速。超過了適溫范圍,可導致代謝作用失調,生長受抑制,甚至死亡。比如鱸魚超過23攝氏度就不愛吃食了,但今年同期氣溫高,目前當地海水溫度還能達到24攝氏度。相比南方,青島海水溫度波動范圍大,這也是目前海魚養殖規模小、價格高的原因。
未來 鲅魚鯧魚有望實現養殖
既然近海水溫風浪難以控制,為啥不發展一些深海點的魚來養養?記者獲悉,今年4月份,黃海海洋研究所發表聲明,稱國內海洋水產方面的專家已經在研究鲅魚和鯧魚的人工養殖技術,未來鲅魚和鯧魚也有望實現人工養殖。
但當地漁民對這項技術目前還停留在觀望狀態,因為想落實太難了。他們曾經試驗過,但都失敗了。“比如市民都愛吃的黃花魚,試過,但青島這片海域,11月以后水溫太冷,黃花魚就得冬眠—— 必須在6米下的海水中過冬。然而目前的網箱技術達不到,而且一退潮,水位不夠也容易被刮壞。”
不僅如此,日前有專家建議當地漁民,對于近海海域不要一味追求黃魚、鱸魚等上游品種的養殖數量。鱸魚市場飽和,而黃魚在網箱中,無法模擬海底的石頭群,成活率低,反而不如發展蝦蟹、貝類和牡蠣等中下游水產品種。因為海洋是一個生物鏈,上游魚蝦的剩余餌料和排泄物可以為下游貝類所吸納,通過生物循環,實現海洋環境的平衡凈化。
文/圖 記者 王宗陽
◎延伸閱讀
漁民想轉行養三文魚
陳師傅對記者說,自己如今悟出個理兒。“我們這個地方鱸魚和三文魚養的地方離得很近,喂養方式也都差不多,都是不喂飼料喂小魚。而且兩條魚長相也差不多—— 雖然都是背部發黑有小黑點,只是鱸魚嘴大鰭小,三文魚嘴小鰭大,但效益可差大了。”
三文魚批發60元一斤,而鱸魚才25元到30元一斤。老陳說:“其實它倆差就差在了肉上。鱸魚瘦長,三文魚卻鼓鼓的肉多,一刀劃開就發現肉的顏色不一樣。這和養魚技術一個樣,看著差不多,但里面的技術差大了。現在我們都在學著養三文魚,以前光是進外面的貨,以后希望能把青島本地養的魚賣到外面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