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養蝦也可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記者昨日從我市舉辦的水產養殖技術培訓班上獲悉,一種新型的工業化養蝦技術即將在我市三角鎮光明村卜蜂(三角)蝦苗場推進。據卜蜂(三角)蝦苗場董事總經理陳文輝介紹,采用工業化養蝦與傳統的養蝦相比優勢明顯,以畝產為例:工業化養蝦存活率可達90%以上,畝產蝦可達4000公斤左右,遠遠高于傳統養蝦方式存活率的20-30%,畝產240公斤左右的規模。產出比傳統養蝦方式增長約15倍。
“這種養蝦方式在中山還是一個創新。”陳文輝告訴記者,現在蝦越來越難養了,傳統的養蝦方式可以說已經走到了盡頭。為了解決養蝦存活率低、產量低的難題,業界也想了不少辦法。目前,工業化養蝦的方法已在廣西、海南、廣東、福建等地推行。
與傳統養蝦相比,工業化養蝦具有產量高、效益大、占地少、避免傳統養蝦方式帶來的蝦病和海洋污染,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等眾多優點。如今,這種新型的工業化養殖方法已備受蝦農的青睞。
陳文輝告訴記者,他們計劃先推行30畝規模的養殖,目前正在進行相關設備、蝦池的建設,計劃明年開春的時候就可以投產。與傳統的蝦場相比,工業化養蝦的前期投入相當大,一般傳統的蝦場一畝蝦塘只需投入1萬元左右,而他們的工業化養殖投入,100畝左右需投入3000萬元左右,采用全自動控制,水、細菌等實現可控可調。
據市海洋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傳統的養蝦方式是在海邊的灘涂建蝦場,蝦場排放的廢水曾帶來嚴重的生態問題。環境的變化使得現在養蝦越來越難,養還是不養已成為蝦農必須面對的難題。
“但從長遠來看,這種科技投入還是值得的,相信很快可以收回成本。”陳文輝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