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年初,羅源縣警方偵破了一起鮑魚中介涉嫌以“高價收、低價賣”的方式,卷走養殖戶鮑魚款的詐騙案,涉案金額200多萬元。隨著案件的偵破,鮑魚交易市場的一些亂象也浮出了水面。為增強自身力量和保護意識,不少羅源沿海漁村通過成立合作組織抱團取暖尋求突破。連日來,記者深入羅源多個漁村走訪了幾個漁業合作社和加工廠一探究竟。
成立合作社找出路
羅源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科長全艷芳介紹,長久以來,傳統的銷售渠道被中介掌控。養殖戶們將海產品交給中介以后,既沒有合同,也沒有預收一部分錢款,往往處于被動狀態,而從事中介業務的村民也只是自尋銷路。這種傳統粗放的經營模式憑的就是信任,沒有任何安全保障。
面對近年頻發的魚款被卷案件,以及年初以來市場上貝類、魚類價格屢跌的狀況,羅源沿海鄉鎮處于虧損狀態的養殖戶們在努力尋找出路。
9月初,羅源縣碧里鄉廩尾村興旺養殖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由17戶養殖戶組成,以養殖黃瓜魚為主,養殖面積200多畝。合作社正積極對外尋找合作對象,引進資金,準備年底建成海產品初期加工生產線。
“今年的黃瓜魚市場并不好,成了合作社,多少能幫到大家。”合作社負責人游和興介紹,原來的散戶規模小,技術、采購、融資、銷售等都成問題。尤其到黃瓜魚大量出產或臺風等突發狀況時,價格往往被中介和收購商一再壓低,讓養殖戶苦不堪言。
面對困境,養殖戶們采取成立專業合作社的方式尋求突圍。他們規范了合作社章程,比如銷售與買家一定要簽合同以保全自己的利益。通過網絡平臺,合作社剛成立沒幾天就有了第一批訂單。
記者了解到,羅源新近涌現的水產品養殖合作社有近10家,基本上是以村為單位。
首嘗“抱團”甜頭
碧里鄉濂澳村的嶺港海洋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以鮑魚養殖為主,成立4個月以來,運作運來越好。目前,全村已有59戶養殖戶“入伙”,總投資近1億元,養殖規模6萬多籠,年產值將達到7000多萬元。
17日,在嶺港海洋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城關辦事處,記者看到法人王林典正在辦事處辦公室電腦前和客戶洽談合作事宜。“這一期的鮑魚利潤要比散戶高2%。”王林典告訴我們,鮑魚價格歷經半年多的低迷,近幾個月銷售價格從春節前的每公斤60多元回升到140多元,“此次通過合作社銷售模式賣出3000多萬元,利潤近1000萬元”。
原來,合作社開設了一個網站,還有專業的業務員,可與收購商直接對接,省去中介費用;統一到漳州進苗、購買飼料,為養殖戶降低成本;派養殖能手到福州參加鮑魚養殖專業技能培訓,指導大家科學養殖;政府還對產品進行認證,鮑魚質量更受收購商信賴……這些舉措,讓鮑魚產、供、銷有了良性運作。
“有了信譽和質量的保障,客戶寧愿出高一點價格,找我們合作社買鮑魚。”王林典高興地說,下一步,他們還將繼續更新養殖技術、完善網站功能,讓鮑魚品牌化,借以擴大市場,引進國外的銷售商,帶動村里的養殖戶盡快富起來。
當日,記者還到北山村的遠盛農民專業合作社,看到這里100多名村民正麻利地開海蠣,豐收現場忙碌而喜悅。
遠盛合作社集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 100多名成員立體養殖太平洋牡蠣1000多畝。目前,由于養殖經驗豐富,重視科學養殖,不僅產量高,且海蠣銷路好,市場價格穩中有升。預計合作社今年可產太平洋牡蠣500萬公斤左右。合作社創建者于子權告訴我們:“海蠣養殖需要大量工人,現在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活干。”
亟需建立漁業協會
數據顯示,羅源漁業經濟以傳統海水養殖為主,今年上半年海水養殖近7萬噸,產值近12億元,預計全年產值近30億元。
全艷芳告訴記者,近年來羅源灣養殖區域布局規劃不強,網箱無序發展,加之品種結構不合理,造成海水養殖布局不合理,海域養殖密度過大,導致品質下降。
漁業合作社的成立,對于解決技術、資金、銷售等問題還是有所幫助的,但合作社的突圍方式能不能走遠還是未知數。在業界看來,他們更期待能有一個漁業協會來保障利益。
羅源長盛水產發展公司的法人黃新光認為,羅源漁業企業和養殖戶要真正避免損害行業利益、盲目競爭,應該成立漁業協會來規范行業行為。“通過漁業組織加強對外友好往來,進一步開展合作,調解貿易、海事糾紛,協調事故處理,可帶動當地海洋漁業進入市場化運作,推進羅源漁業產業化進程,適應國內外市場要求。”黃新光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