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世華會解讀——他們眼中的世華會(四)
——薛敏,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國家水產飼料安全評價基地
我覺得每一屆世華會所提出的議題都是針對當前行業發展的熱點和需求所提出的,每一個領域都有我的關注點。因為考慮到分會場,大家都會根據自己的研究領域以及演講人的題目進行甄選。我本人會特別關注飼料資源、飼料安全和親本、仔稚魚營養這幾個版塊。此外,我也希望能夠有較為突出的關于飼料加工工藝方面的研究能夠入選口頭報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國家水產飼料安全評價基地是農業部指定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機構之一。近年來我們在飼料安全評價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主要是參考國際和歐美政府機構包括:CAC、WHO、FDA、 EFSA等,特別是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的規程和指南進行安全評價和風險評估工作。近年來,我們和EFSA的技術交流、合作和互訪較為頻繁,相對歐盟在飼料安全管理方面的積極性、透明性和合作性方面我們還有較大的差距,飼料安全體系的保證除了監管體系的完整和公正,很重要一點是基于公民和社會體系的信用程度。這些都是未來我們的主要發展方向。
我國有關飼料安全評價方面的工作,基本都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發生以后開始全面開展的。2008年以來,我們對三聚氰胺及其類似物、脲醛聚合物、聚丙烯酰胺等非蛋白氮的毒理學和蓄積殘留進行了系統研究,并為三聚氰胺在飼料中的限量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此外,在飼料添加劑方面,受政府及企業委托對天然葉黃素、霉菌毒素吸附劑、抗氧化劑等近20種飼料添加劑進行了耐受性評價,發現了某些添加劑的安全隱患,同時對切實有市場需求、質量穩定且應用安全系數較高的添加劑(如天然葉黃素)向飼料管理部門提出了飼料添加劑擴展范圍的申請,并獲得批準。此外,我們負責制定的系列《水產飼料安全評價規程》等國家標準已經出版,在此基礎上,協助相關部門制訂了《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水產靶動物有效性評價試驗指南》、《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水產靶動物耐受性評價試驗指南》(試行)兩個指導性文件,為我國飼料添加劑使用、注冊和管理提供參考。
而飼料資源,特別是蛋白源和脂肪替代也是我們課題組的主要研究方向,分別從加工工藝改進、水產動物營養參數數據庫建立、營養平衡技術、生長激素軸調控和攝食行為調控等研究方向入手,在水產飼料蛋白源的應用研究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發現了不同肉食性魚類的攝食調控的差異,魚類對植物蛋白飼料的攝食抑制、適應到補償的行為變化和人工干預可能是解決其高效利用植物蛋白的手段之一。完成鱘、鱸、鯉魚對常規飼料原料的營養參數數據庫,國際上首次在水產動物營養研究領域提出可消化氨基酸理想蛋白模型,并實現某些肉食性魚類無魚粉日糧配制技術,減少漁業資源浪費,有效降低氮、磷排放;正在進行的花鱸攝食調控轉錄組及調控機制研究有望獲得限制肉食性魚類厭食植物蛋白的限制基因,進而從分子水平獲得其攝食調控機制。
在魚粉替代方面,談到飼料微平衡技術(micro balance) ,聲稱解決了鮭魚低魚粉飼料的利用問題,這可能是最近水產飼料行業最大的討論熱點之一。我本人認為微平衡(micro-balance)只是一個概念。其綜合了在魚粉替代方面所需要考慮的所有因素,包括必需和條件性必需氨基酸(如牛磺酸)、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如磷、硒等)營養素的平衡,而且最好是建立在可消化水平的模型上。此外,還要考慮其它因子,如適口性改善、腸道健康和免疫穩態等問題。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就是不斷地對魚粉的組分進行分解,不斷地發現魚粉中的所謂“未知生長因子”,并試圖通過營養補充和平衡技術配制一個在成分上(甚至組學上)盡量接近魚粉為主要蛋白源的飼料。如果不考慮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魚粉替代的研究都是不成熟且沒有太大意義的。我個人的觀點是認為廉價蛋白源的高效、安全利用可能僅僅依靠營養學的手段不能徹底實現,國際上在鮭鱒魚的營養調控育種方面比我們至少先進20年,相對已經成熟的例如植物蛋白耐受型品系(抗腸炎)、糖耐受型品系(低蛋白高糖飼料)、耐熱性品系(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攝食抑制)等都是綜合了營養調控和品種選育的技術基礎上的,需要一個系統的,多學科互作的研究團隊來完成。希望國內大集團企業能夠(或者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對我國的主要養殖品種在營養育種和營養調控方面進行合作攻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