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浙大教授的指揮棒下
湖州農業獲得經濟生態雙豐收
“想知道毛腳蟹養得好不好,看看水草就知道了。毛腳蟹味道好不好,要捏一捏倒數第二只腳,軟的可不好。”湖州市長興縣洪橋鎮的老茅是個養蟹人,雖然干這行的年數不長,才3年,但對于螃蟹怎么養,他可是半個專家。
“在我的塘子里,螃蟹是吃水草、螺螄、南瓜、玉米長大的,5兩重的蟹可不稀罕! 老茅告訴記者,毛腳蟹的養殖環境很重要,水塘坡度、水位高度、放苗時間、
螺絲投放的品種和密度等等都有講究。
這是老茅養蟹3年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這些寶貴的養蟹法則都是浙江大學農推中心徐海圣教授的研究成果。徐教授領銜起草了《南太湖毛腳蟹生態養殖技術操作規程》,并把這套技術免費送給了洪橋當地的漾蕩牌河蟹專業合作社。拿著這套“說明書”,洪橋鎮不少農民都成了養蟹專家,年收入輕輕松松突破30萬。
除了教農民科學養螃蟹外,徐教授和他的團隊還教安吉縣高莊村的農民養甲魚。日前,記者跟隨徐教授一同走進了高莊村的甲魚專業合作社,發現這兒的甲魚養殖還真不一樣:映入眼中的竟然不是甲魚池,而是成片的稻田,一畝水稻田中,最多隱居著1000只大甲魚。
“甲魚和水稻的‘同居’是互利共贏的。甲魚是最綠色安全的除蟲法寶,它能吃掉水稻上的蟲子,這些蟲子對它而言則是高營養的天然飼料。甲魚的排泄物是很難處理的污染物,但卻是水稻最好的肥料!毙旖淌谡f,因為甲魚吃的是天然飼料,水稻不需施肥和用藥,兩者品質都非常好,既安全環保,價格又賣得高。
如今,浙江大學與湖州現代農業推出了產學研聯盟,通過政府、學校和農戶的合作,加快建設農教科、產學研一體化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將研究成果直接用到生產中。據了解,在2013前三季度,湖州農業已引進新品種45個,推廣新技術10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