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蟹好不好,就看水質清不清。”這是浙大農推中心的徐海圣掛在嘴邊的話。他說,湖州的南太湖大閘蟹質量并不比陽澄湖差,同為太湖水系,同為中華絨螯蟹,如果從生態角度來說,南太湖蟹還略勝一籌。“我們與湖州質監局一起制定了湖州南太湖蟹池塘生態養殖技術操作規程,10月15日以后,所有南太湖蟹就要按這個標準養。”
徐海圣說,大閘蟹養殖標準在我省還是首次出現,之所以要出臺這個標準,主要是想讓浙江人吃上生態的大閘蟹,也不讓養湖蟹造成環境污染。
不讓大閘蟹養殖破壞水質
湖州養大閘蟹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長興縣、吳興區,因為臨近太湖水源。長興縣洪橋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徐偉說,他們離太湖的直線距離不超過500米,鎮里養湖蟹的水全部來自太湖。
養蟹的水來源是好的,問題是在養殖過程中,大閘蟹吃的餌料、排泄物對水體會造成污染。
“按我們出臺的標準來養殖,可以大大降低水體的污染,也能讓大閘蟹吃上生態餌料。”徐海圣提到,蟹塘下面要鋪泥,底泥淺水區以苦草、輪葉黑藻為主,深水區以伊樂藻等為主。“鋪的面積、播種方法等全部有很細致的規定,因為這是根據這些水草對凈化水體污染的作用而設定的。”同時,在蟹塘里還要配合著養一些螺螄、青蝦、鱖魚等有水質凈化作用的水產類。“大閘蟹愛吃螺螄、水草,這就能減少喂餌料的量。如果真的喂餌料,也是吃南瓜、玉米等。”
對于這樣的養蟹方式,起初很多蟹農都不理解。長興洪橋漾蕩牌河蟹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錢金元說,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嘗試了浙大教授提出來的辦法。
“今年夏天高溫,其他地方的蟹都受到了一定影響,我這里的蟹都沒有問題。問題想明白就很簡單,因為水清了,水中的含氧量就高,況且,我還聽了教授的話,首次在池塘底部使用了增氧泵。”很奇怪,同樣的蟹種用了不同的養殖方法,在差不多的生長期內,單個蟹的體重也能增加。
湖州市農業局局長楊建明說,不少蟹農看到了科技養蟹的效果,紛紛要求加入,所以,今后湖州產的大閘蟹,就按這個標準來養殖。
嘗試讓大閘蟹與水稻共生存
“接下去,我們想嘗試著讓大閘蟹與水稻共生存。”浙大農推中心副主任袁康培透露,浙大在湖州安吉縣已成功地完成了鱉稻共養試點,也要嘗試著讓其他水產品養殖與水稻種植一起共存,這也是我省農業部門剛確定力推的生態農業方式之一。
袁康培指著好幾畝已燦黃的水稻說:“這片地上的水稻全部是靠鱉養出來的,因為月底要割稻了,所以現在稻田里已抽干了水。”從稻田已干涸的泥地能看出來,有些地方的間隙比較大,原來這就是養鱉時的渠溝。
“鱉的排泄物原來都是隨水排出去,與水稻共存后就成了水稻的肥料。由于鱉還會在水中游動,使得那些想停留在水稻上的蟲害待不住,水稻都不用施農藥、不用施化肥了,絕對的生態。”
鱉稻共存從畝產量來說,無論是鱉還是水稻都比原來的單獨養殖或種植要低。但是畝產價值卻有所提高。“純養鱉原來每斤收購價10至15元,現在提高到40元,稻米價格從每斤不到2元提升到10多元。”
“水產品與水稻一起養,不僅污染減少了,而且也能保證糧食的生產,農民的收入也能提高。”楊建明很看好這樣的模式,表示會大力支持浙大教授的創新。“解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讓老百姓吃了放心食品。”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