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吃螃蟹的季節。生在長江邊,身處江南水鄉,我們沒有理由和這樣的美味過不去。
蕪湖的長江蟹,堪稱江鮮中一絕;蕪湖本地養殖的螃蟹品牌如小老海、龍窩湖等,也算小有名氣;無為甚至被譽為“螃蟹之鄉”。然而,比起我們的江蘇近鄰,陽澄湖、洪澤湖的螃蟹,無論從知名度還是產業化的程度而言,絕對能甩蕪湖好幾條街。
以陽澄湖大閘蟹為例,近年來,陽澄湖周邊地區傾力打造大閘蟹產業鏈,一只大閘蟹帶動了旅游餐飲、休閑度假、招商引資以及農副業等相關產業鏈,惠及萬戶千家,從而推動了整個區域相關經濟的發展,實現年效益100個億左右。陽澄湖邊上的不少蟹農紛紛開設農家樂餐飲項目,以新鮮優質的陽澄湖大閘蟹供應慕名而來的全國各地的客人。陽澄湖大閘蟹養殖業的興旺和市場的活躍,帶動了陽澄湖第三產業的興起,蟹飼料店、大小酒樓、夜宵店等等生意爆棚,賺錢直到手軟。
與之相比,蕪湖的螃蟹為什么就“橫”不起來?是味道不夠鮮美嗎?是推廣力度不夠嗎?抑或其他?
既然陽澄湖的大螃蟹以湖為名,記者就前往蕪湖的龍窩湖,去探訪一番龍窩湖的螃蟹。
上午9點多趕到龍窩湖邊的龍窩湖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公司時,幾條小船剛剛上岸,穿著長靴和皮褲的工人,正在從船上下蟹。蟹并不多,只有幾網兜。但是只只都是青背、白肚、長爪,這是典型的上等螃蟹。工人告訴我們,今年的螃蟹產量很一般,每天只能捕撈200斤左右,也不需要到市場上售賣,一些飯店老板過來就全部收去了。不過,因為品質高端,龍窩湖的螃蟹與市場上同等規格的螃蟹相比,每斤要高30元左右。
龍窩湖的螃蟹并不是人工養殖,而屬于“人放天養”的模式。公司將只有小蜘蛛大小的螃蟹大眼幼體買回龍窩湖后,用網箱置于水中養殖一段時間,等幼體長到指甲蓋大小時,再放養進龍窩湖內,一年半后用地籠捕撈上市。其間,不會喂螃蟹一丁點兒飼料,全部天然長大。這也是龍窩湖螃蟹比其他養殖蟹更為鮮美的原因所在。
從1989年起,龍窩湖開始放養螃蟹,當時每年產量達3萬斤左右。其后,龍窩湖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公司注冊了“龍窩湖”商標,每年銷售螃蟹時還準備了特制的禮盒,營銷開始有專業化的趨勢,螃蟹產量一度飆升到5萬斤每年,聲名漸起,氣勢不凡。
然而,最近幾年由于龍窩湖周邊的房地產開發,為了保證景觀的穩定性,就需要使龍窩湖的水位常年維持在8米左右,而螃蟹養殖的最佳水位需要控制在4米左右,加之今年高溫,導致螃蟹產量差強人意。今年市場上真正出自龍窩湖的螃蟹,只有幾千斤左右。龍窩湖的水產,現在以黃鰱為主,螃蟹完全淪為附屬產品。
“蕪湖的螃蟹橫不起來,確實很可惜。”龍窩湖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公司副總殷祝東說,以蕪湖的天然地理環境,螃蟹養殖歷史,以及市民對螃蟹的喜愛,完全可以使這個產業做得更大更強。殷祝東認為,目前制約蕪湖螃蟹發展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規模效應不夠,各個養殖戶各自為戰,品牌零散,供苗、營銷、包裝都需要統一規劃和升級;第二需要成立相關的協會,有專業協會協調各方面力量,爭取政府支持,擴大品牌影響力,形成和帶動產業鏈的發展。
殷祝東給記者舉例說,難道某個著名品牌的螃蟹,就肯定是某個湖生產的嗎?顯然不是。但是以這個品牌為主線,可以整合周邊的甚至外地的螃蟹資源,貼牌銷售司空見慣。螃蟹產業,說到底也是一個營銷產業、文化產業。比如陽澄湖大閘蟹文化節,每年舉行時間周期是一個月,這一個月的黃金促銷期,帶動了旅游、餐飲、商貿、招商等各個領域的發展。地方政府和老百姓,都獲益無窮。陽澄湖的大閘蟹出名,與盱眙龍蝦的走俏是同一個道理。兩種地理產品相距不遠,它們的存在并不是偶然,關鍵因素在于人,在于政府,在于對市場的精準把握,以及超強的營銷、炒作、包裝能力。
讓蕪湖的螃蟹橫起來,我們是否需要對蕪湖螃蟹這一地理標志性產品科學地保護好、管理好?
讓蕪湖的螃蟹橫起來,我們是否需要注冊一個統一的品牌或者鍛造一批有影響力的起帶頭作用的龍頭品牌?
讓蕪湖的螃蟹橫起來,我們是否需要確保養殖規模與產量的穩定提升?
讓蕪湖的螃蟹橫起來,我們是否需要成立相關的組織協會,加強行業的自律與管理?
讓蕪湖的螃蟹橫起來,我們是否需要完善相關的防偽手段,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
讓蕪湖的螃蟹橫起來,我們是否需要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生產指導、質量把關、市場開拓、市場維護、對外宣傳等方面的工作?
讓蕪湖的螃蟹橫起來,我們是否需要打造有一定影響力的活動加以推廣?
問號還有很多。讓蕪湖的螃蟹橫起來,路漫漫其修遠兮!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