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好消息:地處內陸的重慶也產三文魚——其中質優者,不僅比越洋而來的三文魚更新鮮,口感也相差無幾。
“三文魚是對肉質為紅色、紋理呈白色、3公斤以上的大型鮭鱒魚的統稱。”按中國水產學會鮭魚類分會委員、西南大學副教授吳青的說法,近年來在重慶市渝東北、渝東南地區發展迅速的冷水魚中,超過一半的品種可歸到三文魚麾下。
壞消息:目前重慶市水產市場上,地產三文魚,價格不及進口三文魚的一半,且難以進入主城酒店、高檔酒樓。
昨日,記者從在榮昌召開的“重慶鮭鱒魚產業國際化論壇暨重慶鮭鱒魚協會籌備會”上了解到,目前重慶市將通過抱團等措施,把“重慶三文魚”的品牌做大做亮。
主城九成三文魚從市外調入
“重慶產的三文魚?沒得!”在西三街農副水產品市場內,一位廣告牌上標有“三文魚”的店主對記者說。
西三街和盤溪冷凍品批發市場的三文魚,主要銷往主城酒店、高檔酒樓。其中挪威、智利的冰凍三文魚,每公斤售價超過兩百元;部分青海龍羊峽的三文魚,售價也在160元以上。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主城90%以上的三文魚是從市外調入;而彭水、武隆、城口等鮭鱒魚養殖戶的魚,只有三成在市內以活魚形式銷售,其余則銷往周邊省市農家樂,每公斤價格在90元左右。扣除冷鏈運輸、檢疫等費用,市外運入的三文魚價格依然要比地產的高出1倍。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孫大江表示,去年我國鮭鱒魚總產量為2.8萬噸,但進口的就達到5至7萬噸,同時需求量還在以30%的速度遞增。
重慶鮭鱒魚為何價格低、打不進中高端市場?據了解,上世紀末挪威來華推銷三文魚,尾重幾乎都在3公斤以上。因此,市場已接受“三文魚是大個頭的鮭鱒魚”,重慶產的、個頭在1至1.5公斤的鮭鱒魚,則難以成為消費主流。
重慶市上世紀末鮭鱒魚養殖企業無一家活到現在
個頭不夠大,折射出地產鮭鱒魚產業經營分散、實力不強、觀念需更新的諸多問題。
“現在重慶養殖鮭鱒魚的企業,‘個頭’也偏小。”市農委分管漁業發展的副主任吳純坦言。去年全市養鮭鱒魚的企業有30家左右,但總產量只有150噸。最大的一家產量,也僅有30噸。這意味著余下的近30家企業,戶均年產量僅有三四噸。
吳青介紹,鮭鱒魚一般采用流水養殖,建10畝左右的流水池,需要兩三百萬元。有業內人士估計,修完流水池后,一時沒余錢買魚苗的企業可占重慶市從事鮭鱒魚養殖戶數的三成左右;鮭鱒魚防疫病任務重,為了減少后期養殖風險,不少企業在養殖到1至1.5公斤時便開始銷售,這遠達不到市場上約定俗成的三文魚尾重標準。
重生產、輕市場的觀念,則阻礙著重慶的鮭鱒魚產業壯大的步伐。上世紀末,重慶市巴南等地已成功養殖出鮭鱒魚,但沒有一家活到了現在。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曹豫說,這些企業已掌握了完整的養殖技術,想就近在主城銷售活魚,卻因營銷力度不夠、市場認可度不高而作罷。
特色產業只能抱團聯合闖市場
去年重慶市鮭鱒魚產量僅占全國的2%。但與之相對應的是,重慶市用于鮭鱒魚養殖的冷水僅占全市冷水資源總量的5%,因此渝東南、渝東北已有相當多的區縣將其列為特色效益農業來發展。
“現在是重慶市鮭鱒魚發展的關鍵時期。”吳純表示。雖然重慶市所占比重并不大,但當前還有多個南方省的養殖規模與重慶市相當。若能抓住機遇提升品質、打造品牌,鮭鱒魚養殖就能成為重慶市又一項特色產業。
11月3日,重慶市成立重慶鮭鱒魚協會籌備會,準備通過建立自治的行業組織,通過統一育種、統一技術、統一規格、統一營銷,破解養殖規模小、實力不強的瓶頸;同時,抱團后將加大對加工、營銷等產后環節的投入力度,打造區域性的“金字招牌”,對內可開辟國內市場,時機成熟時向國際市場進軍,在增加餐桌供應同時,讓更多養殖者增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