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屬于熱帶魚類,對養殖環境及飼養管理要求比較特殊,尤其在親魚培育、魚苗培育、成魚養殖及越冬保種四個關鍵時期,要加強飼養管理,以確保增產增收增效益。湖北省英山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經過20年的羅非魚養殖及其技術推廣,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尤其是抓住了這四個關鍵時期的飼養管理,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一、親魚培育時期
羅非魚適宜生長的水溫范圍在18℃~38℃,最適生長水溫是28℃~32℃;耐低溶解氧,在溶解氧含量低于0.7mg/L水體中仍能攝食,水體溶解氧含量在1.6mg/L時仍能生活繁殖;可在17%。鹽度以下的海水中生長、發育和繁殖,能在pH4.5~10的水體中生長。
在羅非魚親魚培育時期,首先,要注意水溫的調控,保持親魚培育池水溫在18℃~32℃之間。換水時,要將水溫調控好,且換水前后的溫差不得超過±2℃。其次,要加強投喂,羅非魚的食性很廣,為雜食性魚類,而且很貪食,食量大。在精養條件下,宜投喂全價配合飼料,并輔助投喂青飼料。全價配合飼料的配方為:魚粉30%,豆餅20%,面粉15%,玉米粉15%,麩皮15%,酵母2.5%,礦物質2%,維生素0.5%。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要達到35%以上。日投喂量為魚體總體重的5%~8%,每日投喂3~4次,每次投喂時間持續約0.5小時~1.0小時,并以大多數魚體攝食飽滿而游走為度。每次的投喂量還要根據水溫變化、天氣變化、魚類攝食和活動情況等合理加以調整。青飼料可投喂綠萍、苦菜、苜蓿草等,以補充飼料中維生素C等的缺乏。在投喂方法上要講究“四定”原則,羅非魚在水溫28℃~32℃時生長最快,應加大投喂量,在陰雨、悶熱、雷陣雨等惡劣天氣時要減少投喂或停止投喂。青飼料可每天晚上投喂1次,用1%的漂白粉消毒后再投入水體中,投喂量以第二天無殘餌為準。最后,在繁殖前應注意親魚的選擇,雌魚體重以150g/尾左右為宜,雄魚體重以250g/尾左右為好,雌雄比例以3~5∶1為宜,也可采用1∶1,但雄魚不能多于雌魚,以免發生爭雌、斗毆現象,影響繁殖效果。
二、魚苗培育時期
羅非魚有互相殘食的習性,主要表現在魚苗培育期間,大規格魚苗吞食小規格魚苗的現象比較嚴重,所以,在魚苗培育時期飼養管理必須認真。
在繁殖池中見苗后的第5天~第7天,可進行幼苗的第一次起捕,第一次出苗的規格整齊且數量多。以后則每隔15天~20天左右再捕苗1次。
苗種池放養密度10萬尾/畝左右,同池魚苗要求規格整齊,以防大苗吃小苗。進苗前,魚苗培育池要施足基肥;放苗后,要堅持每天潑灑豆漿。在水溫25℃左右、經15天~20天培育,幼苗可生長至體重1g/尾左右,這時可轉入成魚池進行飼養,也可在原池繼續培育至大規格魚種再轉入成魚池。
三、成魚養殖時期
羅非魚成魚養殖方式主要有池塘養殖、流水養殖、網箱養殖、稻田養殖乃至海水養殖。
1.池塘養殖 池塘條件要適宜,養殖場所宜選在避風向陽、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安靜、交通便利的地方,池塘東西走向,長方形,面積3畝~5畝,水深在1.5m~2.0m,池塘底泥厚20cm~30cm。每口池塘配備1臺功率為1.5kW的葉輪式增氧機。同時,還要注意池塘水溫的調控,應將其調控在羅非魚適溫范圍內,為魚體快速、健康生長創造條件。
清塘施肥要及時。在魚種放養前清塘消毒,一般在4月上中旬,用生石灰75kg/畝~100kg/畝,7天后加水至水深1.0m左右,然后施入腐熟的人畜糞肥300kg/畝~400kg/畝肥水,池塘中還可以放入少量的綠萍或紅萍。
魚種放養密度要合理,每年春季當水溫回升穩定在15℃以上時便開始放養冬苗,池塘精養一般放養羅非魚魚種1500尾/畝~3000尾/畝,同時混養鰱鳙魚種各40尾/畝~70尾/畝以控制水質。
飼料投喂要科學,魚種進入養殖水面后2天~3天便可開始投喂,投喂前要進行馴化,按照“慢-快-慢”的節奏和“少-多-少”的投喂量,每天馴化1.0小時~1.5小時,連續馴化10天后便可進行正常投喂。羅非魚的食性很廣,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可以投喂各種配合飼料。飼養初期,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為32%~35%,每天投喂量為魚體總重量的3%~5%。當個體規格至200g/尾左右時,投喂量可調整至魚體總重的2%,并保證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在27%~29%。當個體規格達到300g/尾左右時,羅非魚進入生長最快的時期,日投喂量保持在魚體總重的1%~2%,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在35%以上。飼料可以是自己配制的混合料,但最好是加工制成的顆粒飼料。在投喂方法上,要講求“四定”原則,每天投喂2次,每畝池塘需搭置2~3個飼料臺以便定點投喂。
日常管理要強化。一是日夜巡塘,每天堅持測量水溫、氣溫各3次,每周測量1次pH、測量2次透明度,清晨、夜晚各巡塘1次后做好養殖日記;二是要調節水質,魚種下塘后要保持池水呈茶褐色,水體透明度為25cm~30cm,一般每周施肥1次,每次施入人畜糞肥150kg/畝~200kg/畝,在天氣晴朗、水體透明度大于30cm時可適當增加施肥量,水質過肥時應減少或停止施肥且注入新水。在高溫季節,一般每周換水1~2次,每次換去池水的20%~30%;三是要防治魚病,首先堅持按規程操作進行健康養殖,防范于未然,其次要做好預防工作,苗種下池前用5%的食鹽水或0.1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洗魚體10分鐘~15分鐘,每隔10天~15天施用生石灰15kg/畝~20kg/畝兌水全池潑灑以定期消毒,每月調節池水pH至微堿性1~2次,并用微生物制劑改改良水質,當池水溶解氧低、魚體有輕度浮頭時開機增氧。
2.稻田養殖 稻田養殖羅非魚,魚稻共生,能使魚、稻獲得雙豐收。稻田套養羅非魚時,應注意科學飼養。
稻田田間工程結束后,在魚種放養前2周,用75kg/畝~100kg/畝生石灰兌水潑灑于魚凼、魚溝及田塊中,進行消毒,次日用耙子等工具將凼、溝及田底耙動一下,使石灰漿與淤泥充分混合。放苗前1周,施入經過發酵的畜禽糞肥肥水,用量200kg/畝,以培育池水中的天然基礎餌料生物。
苗種一般選擇在水稻插秧后5天左右待秧苗返青時放養,有的地方為了增加魚類生長期而在5月中旬便將魚種放入魚凼、魚溝中飼養,待秧苗返青后再打通溝、凼放魚入田。
放養宜選擇體質健壯、活動力強、無病無傷、規格整齊的魚種,一般放養規格為體長5cm~6cm的羅非魚魚種200尾/畝~300尾/畝,如果有條件投喂施肥可增加放養密度到300尾/畝~400尾/畝,搭配放養草魚、鯉魚等150尾/畝~200尾/畝,具體的放養量可根據稻田條件、水質環境、排灌條件及管理水平等靈活掌握。
魚種入池前要進行魚體消毒,一般用3%~5%的食鹽水浸浴魚體5分鐘~10分鐘。放養魚種時運輸中的水溫與田中水溫溫差不宜超過3℃,并應將運輸水溫調節到與田中水溫基本一致時方可放魚。放魚時間應選在晴天的上午或傍晚,切忌在雨天或晴天正午放魚。
稻田養殖羅非魚一般不投喂,魚體靠攝食天然基礎餌料生物生長。但稻田中天然基礎餌料生物有限,適宜投喂一部分飼料以加速魚體生長,提高產量。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可掌握在2小時內魚體攝食完成為宜,投喂地點應選在魚窩中。養魚稻田對施基肥和農家肥無特殊要求,氨水只作為基肥,若要施尿素、硫酸銨等作追肥,則應少量多次施用,一次施半塊田,切忌直接在魚溝和魚窩中施肥,且施肥要根據稻田水質肥瘦來決定,如稻田水色呈碧綠色或黃褐色,表示水體中天然基礎餌料生物豐富,可以不施肥;若水很清,則表示水瘦,水體中天然基礎餌料生物少,應及時施肥。
3.網箱養殖 羅非魚在網箱中可以單養、主養或搭配養殖。魚種應以大規格為好,進箱規格一般為尾重10g~50g,平均以30g/尾為好。放養量應根據水質條件確定,溶解氧含量在3mg/L以上時放養密度為3kg/立方米~20kg/立方米。實踐證明,羅非魚具有在密養條件下的生長優勢,是網箱養殖的好對象。
在以其他魚類為主養對象時,可以搭配放養一定比例的羅非魚,對清除網箱附著物有好處。此外,網箱養殖羅非魚不能繁殖,其個體生長得大,生長得快,從而可以提高產量和效益。
4.流水養殖 羅非魚是目前流水高密度養殖或工廠化養殖的主要對象之一。養殖池不宜過大,養成魚時一般以30平方米~50平方米為宜,池水為自然流水狀態,維持池水溶解氧含量在3mg/L以上。放養密度依飼料豐欠和水質優劣情況而定。集約化養殖需要投喂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飼料蛋白質含量以30%左右為宜,日投喂量一般為池中魚體總重的2.5%~3.0%。投喂可采用自動投餌機,也可以人工投喂,每日投喂5次~6次。
四、越冬保種時期
羅非魚是熱帶魚類,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不能自然越冬,必須進行越冬保種。
首先,要采取合適的越冬方法。常見越冬方式有:利用地熱水越冬、利用工廠余熱越冬、利用太陽能越冬和加溫式越冬。各地應依托當地的資源優勢,選擇適合的越冬方法進行越冬保種。其次,要加強越冬期管理。羅非魚越冬技術的要求關鍵在于把握魚體進池的時間、魚池的消毒、魚種或親魚的處理、放養密度、飼養管理和水溫調節等。親魚放養密度一般為15尾/立方米~25尾/立方米,體長10cm以下魚種放養密度為200尾/立方米;條件較好的魚池,可放養親魚30尾~40尾,魚種400尾~500尾。放養時,應分規格入池,受傷的和帶泥的魚體不能入池。還要注意防治魚病,越冬季節由于水質相對較差,水溫偏低,再加上魚體處于不太活動與少攝食的狀況,所以容易發病。要堅持健康養殖,同時要做好魚病預防工作,堅持苗種消毒和定期消毒,并保證池水溶解氧含量低、魚有輕度浮頭時開增氧機。最后,要嚴防水溫驟變,盡量不使魚體受傷,保持水質清新,可以預防和減少疾病發生。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