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澄湖吃蟹“圣地”蟹舫苑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板講述了他的經歷。每年大閘蟹上市之后,他們都會給一些老客戶送上一兩盒聯絡一下感情。這個月初,他提著兩盒大閘蟹去拜訪一位上海某國企的客戶,到了樓下打電話,對方婉言拒絕接收。他就直接上樓,將大閘蟹放在他家門口,然后一邊下樓一邊打電話告訴對方,說東西已經放門口了。結果還沒等他走下樓,就看見兩盒大閘蟹被扔了下來。“螃蟹比我還先下樓。”
“秋風起,蟹腳癢”。進入11月,正是品嘗陽澄湖大閘蟹的黃金季節。與以往接踵摩肩、熙熙攘攘的火爆場面相比,這個冬天的陽澄湖,似乎第一次體會到了西北風的涼意。
晨報記者從上周四到周日,在陽澄湖進行了為期4天的實地調查,發現大閘蟹商家生意普遍下降近一半。最主要原因,正是三公消費禁令的執行,導致大閘蟹銷量遭遇滑鐵盧。
新的形勢下,陽澄湖大閘蟹如何脫困?巴城陽澄湖大閘蟹協會會長榮偉認為,新的政策對陽澄湖大閘蟹這個行業的發展而言,也許迎來了一個轉型的契機。陽澄湖大閘蟹也將回歸普通的時令佳品這個定位,對這個行業的長遠發展而言,也許是件好事。
現狀一:蟹舫苑門前車馬稀
上周四下午,晨報記者從莘莊出發,驅車前往陽澄湖,一路順暢,歷時一小時到達位于陽澄湖東邊的巴城蟹舫苑。這里聚集著100多家經營大閘蟹的高檔蟹舫,是上海人前來吃蟹的最主要“戰場”。
盡管已經到了晚飯時間,上百家蟹舫的招牌也都亮了起來,燈火輝煌。但是記者看到,各家蟹舫的門前比較冷清,多數只是稀稀拉拉停了幾輛車,有的甚至一輛車都沒有。蟹舫的伙計遠遠望見有車經過,都奔出來熱情招呼,爭相拉記者上他家吃蟹。大多數蟹舫的大廳空無一人,包間也是十室九空,服務員都百無聊賴地坐在門口玩手機。
到了周五晚上,情況稍微好轉。各蟹舫門前停車場的車輛明顯比中午增多,上座率也在五成以上。
到了周六中午,蟹舫苑迎來客流高峰。除了蟹舫門前的停車場基本停滿之外,連公共場所的停車場也沒了車位。周日的情況也差不多,到了周日晚又恢復冷清。
不過,周末盡管人多,但是交通情況已比往年要好很多。以往周末下巴城高速口,到蟹舫苑短短7公里的路,要開1個半小時,如今這樣的擁堵已經不見了,基本上半小時內就能抵達。
現狀二:商家生意普降一半
對于經營大閘蟹的商家而言,今年迎來了一個寒冬。記者在巴城走訪多家商戶了解到,與往年相比,大閘蟹的銷量下降了一半多,甚至有商家下降六成。“老朋友”蟹舫老板李躍民告訴記者,今年他家蟹舫的生意下降了六成。“我店里共56張桌子,平時基本沒人,到了周末也不過是30多桌,很少滿座。”
往年,這樣的情況從來沒有出現過。“往年這個時候基本都是爆滿,如果人多,到了周末必須提前訂座。今年你隨便什么時候來,都有位置。”“以前蟹舫苑里的酒樓,兩三百人的大單子隨處可見,但今年有個四五十人已經了不得了。”
凌記酒樓的老板凌志平也稱,今年行情慘淡,生意下降至少五成。往年這個時候,他家的蟹已經賣出一半,但今年只賣出四成,剩下的還沒有著落。訂單減少得厲害,為了節約成本,剛開完刀的他不得不拖著病體,自己開車去送貨。
在其他酒樓,生意也不景氣,普遍表示與往年相比至少下降了一半。商家都在發愁,剩下的大閘蟹,該怎么賣出去?
大閘蟹生意的不景氣也影響到周圍的酒店業。以往到了周末都是一房難求,現在房間的價格還出現了跳水。李躍民剛剛給朋友預訂了周邊一家星級酒店的16間房,價格從去年的1300多元降到了如今800元一間。“當天打電話還有房,以往是不可能的,早就爆滿了。”
現狀三:價格與往年持平
如此慘淡的行情下,大閘蟹的價格有沒有變化?記者走訪發現,今年陽澄湖大閘蟹的價格與去年基本持平,變化不大。
在巴城迎賓西路和湖濱路路口,緊挨著蟹舫苑的是背水而建的巴城大閘蟹交易市場。數十家店鋪整齊劃一。這里每個攤位都分為前后兩間,前邊的門面接待客人,店面墻上都貼著陽澄湖大閘蟹經營執照或圍網養殖捕撈證,以證明自己正宗陽澄湖大閘蟹的身份。店鋪的后面,都一溜兒吊著五六個大網籠,浸在水中。捕撈出水的大閘蟹,經過大小分揀之后,養在不同的網籠里。一有顧客上門,店主就熱情地拉起網籠,掀開籠蓋,讓客人隨意挑選。
在交易市場,記者詢問了四五戶店家,報出的價格相差不大。4兩公蟹配3兩母蟹的價格在六七十元一對;4兩半公蟹配3兩半母蟹要120-150元一對。更大一點的大閘蟹因為數量比較少,論只賣,每只價格在百元以上。
在各大酒樓,記者問到的價格與交易市場相比,普遍要高出二三十元不等。經營戶周福林透露,陽澄湖大閘蟹報價市場有個潛規則,就是分脫水價和含水價。商家往往報的是含水價,比如報價4兩公3兩母,實際上分量都不足,差不多有半兩的水分,所以買大閘蟹不能只聽報價,還是要看蟹本身有多大。真正個頭大、分量足的大閘蟹,比如足4兩半的公蟹,每只售價都在150元左右,畢竟是一分價錢一分貨。
從記者了解的情況來看,今年大閘蟹的價格與去年基本持平。商家和蟹農都表示,表面看價格持平,實際上是降價了,因為每年的成本都有上漲。“人工成本上漲,飼料投入更大,物價持續上漲,往年陽澄湖大閘蟹上市前,都有漲價10%的空間,但今年沒有漲,因為怕賣不出去。”
原因解析
陽澄湖大閘蟹為何在今年遭遇寒流?記者在當地調查發現,禁止三公消費政策成為主因。
在巴城蟹舫苑,各商家都表示,今年生意慘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門、國企、事業單位等單位的“團購”基本沒有了,還有把大閘蟹當送禮佳品的大額訂單也少了很多,主要在于出臺了三公消費禁令,吃喝風和送禮風都被剎住了。
遭遇寒流,禁止三公消費成主因
“今年只接待過一桌公費”
“今年到現在,只接待過一桌公費的,每人只吃了一只,還只吃沒帶。”凌志平不愿提及這家單位的名字,但他仍然記得,那位領導在離開時,還不好意思地朝他拱拱手,“凌老板,今年實在對不住了。”
如何判斷是公款消費還是普通消費?商家表示,除了知道消費者的身份外,最直接的是看是否開發票,公款消費肯定會開發票,一半發票會注明單位和用途,明細則會開餐飲或者水產品,甚至開會議費用。
“國企訂購幾乎沒有了”
昆山巴城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會長榮偉透露,往年這個季節,一些大型國企一次性就訂購上千份大閘蟹,但今年幾乎沒有。“別說公款,就是官員個人自費,都不敢來吃,萬一被人舉報了,說不清楚。”
從上周五晚到周日中午,記者在巴城蟹舫苑看到,盡管前來吃蟹的人流依然很多,但大多是普通市民攜家出游,或是親朋好友結伴來吃蟹。不要說公車,就連旅游車也比較少見。車牌以上海牌為主,大概要占到6成以上。
“現在基本是家庭聚餐”
吃客身份的變化也給大閘蟹的銷量帶來了巨大變化。按照商家的說法,現在的周末是表面繁榮,人多但量少。李躍民形象地講述了其中的差別:“現在基本都是家庭聚餐,或者民營企業請客,吃完了帶上一份甚至不帶;以往則是吃好之后帶上很多份,甚至顧不上吃,專門來人買很多份,人均消費量與現在不能比。”
“訂好的蟹券取消了”
除了大閘蟹,往年流通的高檔蟹券也運轉不靈。一名蟹商告訴記者,今年一個客戶本來已經訂好500張蟹券用來送禮。過了幾天,對方打電話來說蟹券不要了,因為沒法開發票,也送不出去。
對于今年的慘淡形勢,一些商家不得不自嘲說,公費吃喝少了,發票開得也少了,自己繳的稅也少了。
還有商家告訴記者,就是一些公務員自己請客,也會非常小心低調。一名商家透露,今年到目前,他只接待了一位公務員,是以前的老客戶,這次也就請了一桌,還一再表示不要對外聲張。
[直接影響]
蟹舫轉讓價跳水一半無人接盤
政策變化也給蟹舫行情帶來了影響,往年一路看漲的轉讓費,在今年也遭遇了滑鐵盧,價格大幅度跳水還無人接盤。
巴城陽澄湖大閘蟹協會會長榮偉介紹,在巴城蟹舫苑共有140多家蟹舫和260多個碼頭交易攤位。其中蟹舫的碼頭管理費是每年4萬元左右,交易攤位的租金每年只有4000元左右。
然而,就是這一個個小小的攤位和碼頭,隨著近年來大閘蟹市場的火爆,價位也水漲船高。榮偉表示,在前年,交易市場一個攤位的轉讓費就在15萬元以上。一個蟹舫碼頭,價格更是離譜。他舉了個例子,大概兩年前交易的鄧仙舫,原本那條船寬度也就10米,最后的成交價為398萬元。買家盤下后,再投資幾百萬翻新,建成了現在的蟹舫。
由于目前蟹舫苑碼頭已經飽和,不再增加,若要入住蟹舫苑只能通過轉讓,這導致轉讓價格逐年上漲。李躍民告訴記者,他酒樓旁邊停放著的那條小船,水面寬度最多9米,船上什么都沒有,去年甚至有人報出390萬元的碼頭轉讓費,但老板說沒有400萬元談都不談。誰知道,今年形勢改變,估計報價200萬元,也沒人敢貿然接手。
還有準備擴張的商家表示,今年的政策影響這么大,還不知道明年會不會持續,所以目前也在觀望。
[行業應對]
蟹農:少投蟹苗,提高大個蟹比例
11月9日,星期六,14時左右,在蟹舫苑吃過飯后的客人們三三兩兩地來到市場。“往年這個時節,是吃大閘蟹的最高峰,客人吃完后一般都會再買點回家。”蟹農周福林透露,“今年來買的,少了。”
“今年大閘蟹市場出現這樣的變化,受到影響最大的不是中間商,而是蟹農。中間商最多少賺點錢,但蟹農可能會虧損。”榮偉告訴記者,在過去幾年中,養蟹的成本,包括蟹苗、人工、小魚田螺等飼料的成本都在上漲,但大閘蟹的出水價卻沒有多大變化,這就使得蟹農的利潤空間在逐年遞減。“中間商可以進多少賣多少,但蟹農呢,賣不掉就虧慘了。”
對榮偉的上述說法,李躍民頗有同感。李躍民除了擁有蟹舫“老朋友”,還養殖著40畝的圍網。“蟹苗的存活率,對蟹農的成本影響非常大。”李躍民說,目前每畝圍網一般投放2000只蟹苗,存活率最高能達到66%。“2005年前,曾經投喂過較便宜的海魚,但蟹苗的死亡率很高。后來就改投淡水魚,成本高了,存活率也高。”
李躍民還透露,由于今年七八月份持續高溫,養蟹水域水草瘋長,導致湖水含氧量降低,大閘蟹攝食量減少,推遲了蛻殼過程,因此今年大閘蟹中5兩以上的大個頭蟹明顯減少。
在巴城大閘蟹交易市場,5兩以上的大閘蟹,每只能賣到150元以上,遠遠高于其他中小規格的蟹,但成本卻是一樣的。“提高大個頭蟹的比例,是蟹農贏利的關鍵。”李躍民透露,明年他將嘗試減少每畝圍網的投放量,比如只投1300-1500只,降低蟹苗的密度,從而增加大個頭蟹的比例。
蟹商:走出長三角,意識要超前
凌志平,在昆山做了18年陽澄湖大閘蟹生意,在蟹舫苑還開了一家“凌記”蟹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之前,他剛剛開車為兩個客戶送貨回來。“都是過去的老客戶,要得不多,但還是得送啊,少賺總比不賺強。”
凌志平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為大閘蟹的市場發愁過。往年這個時候,一到周末,上海、昆山的客戶來了一撥又一撥,幾乎有一半是公費,連吃帶買。
三公消費的收緊,使得連續攀升12年的大閘蟹市場,在今年第一次出現拐點。面對市場的突變,敏感的陽澄湖蟹農和蟹商,開始將眼光移向長三角以外。凌志平說,目前他最遠的客戶在沈陽,過兩天,他還將接待一位從新疆過來的客戶,如果談判順利,他的大閘蟹就可以賣到新疆了。“往年也賣過外地,但只有一成不到,今年長三角以外的銷量,大概能占到兩成吧。”
和凌志平一樣將眼光瞄向長三角之外的,還有蟹商李躍民。
“不走出去不行啊,光靠長三角,今年肯定不行。”李躍民說,去年底,中央開始限制三公消費,那時他就意識到了今年大閘蟹市場潛伏的危機。6月,他親自帶著兩名廚師,先后前往貴州、新疆、沈陽等地的星級酒店,推銷自己的大閘蟹,甚至免費為這些酒店培訓廚師,“有些地方的廚師沒有蒸煮過大閘蟹,掌握不了火候。”
超前意識和快速行動,為李躍民打開了大閘蟹的外地市場。“往年賣到外地的不到一成,今年差不多有四成。”
蟹舫苑:重新定位,打造“四季有客”
在整個巴城,有五六條品嘗大閘蟹的美食街。在這些美食街中,蟹舫苑無疑是陽澄湖邊品嘗大閘蟹的最主要場所,也是大閘蟹市場的一桿風向標。
和蟹農蟹商相比,面對著限制三公消費所帶來的“西北風”,蟹舫苑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涼意。蟹商可以從外地找到銷路,蟹舫苑卻只能把客人吸引過來消費。
從2001年至今,蟹舫苑從一片荒地發展到今天的酒家林立,榮偉見證了這個市場的整個成長過程。“過去幾年生意火爆時,每年都會有十幾家蟹舫改造翻新,每次投入都在上百萬元以上。但今年旺季過后,估計不會有蟹舫再改造翻新了。”
作為巴城大閘蟹協會會長,榮偉常常和協會內外的蟹商溝通。“我每年都會提醒那些改造翻新的蟹舫,沒有一直向上的市場,你們都這么大手筆地投入裝修,一點不考慮風險,最后掙的錢都砸在裝修上了。”
據記者了解,在過去幾年中,各蟹舫苑贏利頗豐,規模較大的蟹舫苑,年利潤高達三四百萬;即便規模小一些的,年贏利也在百萬以上。“我覺得這很不正常。”榮偉認為,大閘蟹只是時令佳品,不是像長江刀魚那樣的奢侈品。“你問巴城百姓,誰沒有吃過大閘蟹啊?但是上海有幾個人吃過刀魚呢?”
榮偉表示,限制三公消費,無疑會對今年的大閘蟹市場形成沖擊,特別是那些過去以政府機關和國企為主要客戶的蟹商。“但這也不全是壞事,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走下公費吃喝桌的大閘蟹,才能回歸到時令佳品的正常位置上。比如往年以散戶為主要客戶的蟹商,今年受到的影響也不大。”
榮偉認為,蟹舫苑內的142家飯店,平均每年賺30萬-50萬就可以了;碼頭攤位,每年賺20萬,這樣才正常。“我經常提醒說,心態要好,不可能每年都賺那么多的。”“三公消費只會越收越緊,作為整體的蟹舫苑怎么辦?”榮偉透露,已經是“蘇州市商業特色街”和“江蘇省百強市場”的蟹舫苑,正在申報“國家級特色商區”,巴城陽澄湖大閘蟹也在申報“全國馳名商標”。“蟹舫苑今后不僅可以在蟹季吃蟹,在非蟹季還可以品嘗陽澄湖鮮,比如湖蝦、湖魚,從而拉長餐飲旺季,爭取四季都有客人來。”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