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沿海鄉鎮一工廠化養殖培育石斑魚魚苗車間。
石斑魚有“海雞肉”之稱,低脂肪、高蛋白,蛋白質比其他魚類高出30%,一直以來就是上等食用魚,魚中“貴族”。石斑魚自然資源日益枯竭。1980年左右,中國東南沿海盛產石斑魚,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福建沿海的石斑魚漁獲量每年都在幾十萬噸,但近年來海洋環境的污染、過度捕撈,石斑魚的資源日益枯竭,石斑魚的捕撈已經無法形成產業。海域捕撈產量有限,市場供應量少,石斑魚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現在有些石斑魚品種已經能夠量產,市場上青斑只要30元左右,是很親民的價格了。”說這話的是福建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涵生。他可謂見證了福建石斑魚人工繁育的發展歷程。
人工育苗讓規模養殖成為可能
在廈門小嶝島小嶝漁村內,有一座特殊的工廠,這廠房里沒有生產線,只有幾十口清澈見底的水泥池。
原來,這里生產的并非工業品,而是石斑魚魚苗。
在每個水泥池內,養的是不同階段的石斑魚,有剛孵化的小魚苗,肉眼要看清都費力,也有幾厘米、十幾厘米的石斑魚,甚至有半米多長的親魚。工廠外有一大片漁排,長到一定階段的石斑魚,在這里一直生長到捕撈上市。
廈門小嶝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水產研究所9個石斑魚養殖產業的示范基地之一,2008年開始建設,主推品種及技術為斜帶石斑魚的良種繁殖和健康養殖。這一項目完全建成后可以年生產各種石斑魚苗100萬尾以上,年養殖石斑魚商品魚10萬尾以上。
石斑魚得以人工繁育,福建水產研究所可謂功不可沒。所里的研究員王涵生也見證了福建石斑魚人工繁育的發展歷程。
我國對石斑魚人工繁殖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
那時,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廈門大學、廈門水產學院、廈門市水產研究所、集美水校五家科研院所聯合開展赤點石斑魚人工育苗的研究。采用人工擠卵、人工授精的方法獲得受精卵,并孵化出一些仔魚,但由于開口餌料的缺乏,仔魚在幾天后全部死亡。
石斑魚初孵仔魚只有1.4毫米左右,口裂非常小,開口時只能進食大小60m左右的活體生物餌料,當時在研究時也試驗了很多種開口餌料,包括熟雞蛋黃,但最終也沒解決這個問題。此后,由于難度太大,很久沒有人再碰這個科研難題。
1991年,積累了近10年工作經驗的王涵生選擇了“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石斑魚人工育苗研究。到1993年時,眼看著7萬元研究經費就要花完,人工育苗研究還是沒有突破性進展,課題組的其他3個人也先后離開,只剩下王涵生一個人。但正是這一年,王涵生公派赴日訪學之旅讓他的石斑魚之夢出現了曙光。在日本,王涵生特地要求到日本最早進行石斑魚人工魚苗研究的單位進行訪問研究。
歸國后,王涵生單人繼續努力探索,終于在第二年的5月,實現了石斑魚人工繁殖的歷史性突破。那是國內首次實現石斑魚在沒有任何激素處理自然產卵,并成功培育出了218條魚苗。
此后,王涵生重新組織起了石斑魚人工育苗的課題組,并精心制定了進一步擴大試驗和規模化人工育苗研究的技術路線,帶領課題組的研究人員繼續堅持在第一線。
到世紀之交,課題組人工育苗技術達到了批量數萬尾的水平,并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親魚和魚苗培育、餌料系列篩選、配置和過渡的技術。這些技術也通過技術輻射,在較大的范圍內推廣開來。
進入21世紀以后,福建省和國內石斑魚人工繁殖和育苗技術走上了快車道,不少育苗場的石斑魚苗種產量往往可以達到幾十萬尾,石斑魚的養殖業也隨之進入大發展的黃金時期。
而福建省水產研究所,也成為國內石斑魚人工繁育和養殖的“黃埔軍校”。
在課題組工作過一些技術人員或工人在離開后,或與同學、同鄉、同行一起,或帶動家人、親戚,走上了發展石斑魚產業之路。
“海南石斑魚產業能有現在這樣的水平,也與福建省技術和人員的輸出分不開,在那做得風生水起的許多人,都是從我們這兒出去的。”王涵生說。
“登陸”實現全年不間斷養殖
2010年開始的石斑魚種業項目,實現了福建省石斑魚產業的另一次飛躍。
首先是在石斑魚人工繁育方面,種苗實現了規模化量產,除了完全滿足本省養殖需求,還遠銷廣東、海南、山東、天津等地,徹底擺脫了對野生種苗的依賴。
另外在養殖模式上,也從原先的“C”型養殖進步到了“O”型養殖。石斑魚是暖水性魚類,溫度低于15℃,就會停止生長甚至死亡,在福建省的自然水溫下無法過冬,養殖期只有從3~11月的9個月時間,現在通過養殖模式的改進,石斑魚已經可以在福建安然過冬了。
漳浦深土建鴻水產養殖場的陳旺成說,把十多厘米的魚苗養成商品魚至少需要一年時間,四五厘米的則需要養殖兩年才能上市,但之前網箱養殖,每到冬天就只能全部撈起賣掉。
現在他將高位養殖池蓋上了塑料膜,即使在冬天,也能確保養殖水溫不低于16℃,結束了之前石斑魚無法越冬,每年12月到次年3月不得不中斷的“C”型養殖歷史。通過對養殖水進行預處理,接種、培養池塘中的有益微生物和浮游生物,使石斑魚能更健康地生長。
有的養殖戶甚至把石斑魚搬進了廠房里,采取水泥池循環水養殖模式,雖然投資更多,對水溫、水質、病害控制卻更容易。
由于高位池集約化健康養殖、池塘可控生態健康養殖、水泥池工廠化健康養殖和近年興起的水泥池循環水健康養殖,都是在保溫棚或室內進行,石斑魚漸漸離海上岸,海水網箱逐步轉向鮑魚、扇貝。
石斑魚“登陸”,除了實現全年不間斷的“O”型養殖,還避免了每年臺風暴雨造成的巨大損失。
目前養殖記錄最高的是1.2畝的池子中養殖15000尾成魚,收獲石斑魚8噸。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昔日珍稀的高檔海珍品,如今變成日常消費得起的一道菜。
病害問題影響產業化程度
如今,石斑魚養殖產業成為我省海水養殖的重要產業。
目前,全省石斑魚育苗廠家有200多家,養殖面積2萬多畝,養殖產量約為1.8萬多噸,產值突破10億元。
但這幅壯麗畫卷,仍有幾絲陰霾揮之不去。
首先是病害問題。
目前,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和虹彩病毒的廣泛流行和蔓延對石斑魚的人工苗種生產常常造成致命的損失,石斑魚養殖也因此蘊藏著巨大風險。
據了解,神經壞死病毒流行于除美洲和非洲外幾乎世界所有地區的海水魚類,對3—4厘米的仔魚和幼魚危害很大,一旦染病,嚴重的在一周內死亡率可達100%。
福建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克冰告訴記者,在苗種培育的20天到60天,是病毒危害最嚴重的時期,它侵害石斑魚的神經系統、神經細胞、腦細胞,引起魚游動不正常,攝食也不正常,很短時間就死亡了。
虹彩病毒的危害程度僅次于神經壞死病毒,感染了病毒魚體會發黑、消瘦,嚴重的也會死亡。
對這兩種病毒,林克冰坦言,目前仍無藥可救。因為病毒有多種傳播途徑,既可以從親魚、受精卵垂直傳播感染,也能從養殖環境、餌料等水平傳播感染,現在的辦法是從生態優化和病害防控兩方面進行,比如對親魚進行檢測,包括對苗種培育期的飼料、水環境進行檢測。
在廈門小嶝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管理人員每天要進行養殖池水質的測定,并建立管理檔案,同時對育苗池和育苗用具尤其是生物餌料進行嚴格消毒,每天兩次清理養殖池底部的殘留餌料和糞便。
目前,以上舉措是能實現的將石斑魚苗種培育過程跟病毒隔離的最好辦法,但林克冰希望最終能從抗病基因方面取得突破。
她解釋說,在人工育苗過程中,由于感染病蟲害,經常出現幾十萬苗種全軍覆沒,最終只剩下幾百尾魚苗的情況,這些幸存魚苗的體內,有可能存在某種抗病害或抗逆境的基因。
王涵生認為,病害還影響到當下石斑魚的產業化程度,因為這當中的巨大風險讓投資者望而卻步。
目前石斑魚養殖的產業分工有很大發展,有培育親魚提供受精卵的,有人工育苗的,還有將3厘米的小苗進一步標粗為大苗的,還有養成出售商品魚的,但王涵生認為,其產業化的程度和大黃魚,甚至鱸魚比起來還有差距。
他解釋說,養殖戶的熱情很高,育苗場、養殖場遍地開花,但至今沒有出現大的龍頭企業,各個場規模小,各自為戰,缺乏技術聯合和組織聯合,一旦遇到病害流行、自然災害或市場波動等問題時,無法發揮集體的力量進行應對。
在人才方面,雖然福建石斑魚人工繁殖和養殖研究起步早,但缺乏院士級或重量級的科研領軍人物,現有技術人員又比較分散,如果各個研究所、高校仍然各自為戰,會使石斑魚繁殖和養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受到限制。
在王涵生看來,或許一個院士未必能攻克所有難題,但形成的聚光燈效應,會吸引到更多的資源和關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