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東海還有多少魚?導致近海“無魚可漁”的原因是什么?浙江海洋學院8名學生用了兩年時間做了一個“高端大氣”的調研《近海無“漁”的困境與思考——基于舟山漁場杭州灣口魚類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調查與研究》。日前,這一研究還獲得了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
11月10日,項目組成員余求妹在舟山圖書館舉行了一次報告會,與大眾分享他們兩年的調研成果。
東海魚倉已今非昔比
余求妹是福建人,三年前來舟山求學,同學們都很羨慕他,以為他從此可大飽口福,天天吃海鮮。“當時我自己也這么認為。可到了舟山才發現,原來食堂里的魚并不多,價格也不便宜,外面餐館里一盤魚的售價更高達幾百元錢……”余求妹說。
其實,浙江海洋學院很多學生來舟山之前都抱有與余求妹一樣的想法,到了舟山才發現現實與想像大不相同。赫赫有名的“東海魚倉”還有多少魚?這讓余求妹們很疑惑。
2011年起,余求妹與謝旭、閆麗娜等5名同學開始研究東海的漁業資源,一年后隊員增加到8名。大家通過收集資料、開展社會問卷調查、走訪典型人物、出海捕撈、實驗室分析等方式,研究東海漁業發展現狀及漁業資源衰退的原因。“那時,我們經常整夜整夜地泡在指導老師的辦公室里。”余求妹說。
起初大家只知道漁業資源日漸衰退,投入研究后才發現,資源衰竭之快比大家預想的更嚴重。隊員們走訪時,有老漁民告訴他們,在20世紀50年代,岱衢洋一帶的海邊人家,春季時常可看到成群結隊的魚兒隨著漲潮蜂擁而至,密密麻麻,潮水一退,許多來不及隨潮而退的大黃魚就擱淺在沙灘上,隨手到海邊的下風處就能撈到。可現在呢?別說大黃魚難覓蹤跡,帶魚、小黃魚之類的經濟魚類也越來越少。
2012年春秋兩季,項目組曾兩次租用單拖網漁船到舟山漁場杭州灣口捕撈,共設置13個調查站位,每個站位拖曳約1小時,對每個站位拖網的漁獲物全部取樣,帶回實驗室分析與鑒定,對主要經濟魚類進行生物學測定。從捕撈實驗看,調查海域春季的優勢魚種有晴尾蝌蚪鰕虎魚、刀鱭和棘頭梅童魚等,秋季則為龍頭魚、刀鱭和棘頭梅童魚等;常見魚種春季有花鱸、短吻紅舌鰨、黃鰭東方鲀和鳀等,秋季則有睛尾蝌蚪鰕虎魚、狼牙鰻鰕虎魚和白姑魚等。
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漁業資源
余求妹說,以前若隊員們看到今年這樣梭子蟹旺發的現象,一定會為漁民兄弟們開心,如今心中卻更多的是隱憂。“這是大自然發出的一個信號,近年來,由于捕撈過度,海里的大型魚類越來越罕見,幼蟹、軟殼蟹的生存威脅小了,成活率高了。這正是我們報告中提到的‘漁獲物組成發生很大變化’,即經濟價值高的、個體大的、年齡結構復雜的和在生態系統中營養層次高的類群,逐漸被經濟價值低的、個體小的、年齡結構簡單的和營養層次低的類群所替代。”
歷時兩年的研究,讓這8名學生發現,目前舟山漁場的許多傳統漁業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出現主要捕撈對象替代頻繁,生物品種明顯減少,漁業資源量不斷下降的現象。余求妹說:“海里捕撈上來的魚類從大規格、高價值種類向小規格、低價值種類轉變;從底層種類和肉食性的上層種類向浮游生物食性的上層種類轉變;從成熟個體向不成熟個體轉變。過去捕撈上來的群體一般是高齡魚占40%~50%(2~3齡),中齡魚占30%~40%,低齡魚只占10~30%,而現在明顯低齡化。以浙江為例,除了帶魚以外,像烏賊、大黃花魚等歷史上的主要捕撈對象如今早已不占主要角色了。而某些新開發的種類,例如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發的馬面鲀,一旦進入商業捕撈階段,其群體很快就表現出衰退的跡象。
那么,余求妹們花費兩年時間做的這個調研報告,究竟有多大的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余求妹說:“我們的調研或許談不上有多高的學術價值,但我們希望能以此感召更多的年輕人關注海洋,珍惜海洋,并且自覺地傳播保護漁業資源的相關知識。漁業資源衰退現象需要引起社會足夠廣泛的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