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占地20多畝的蟹塘,放眼望去,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池塘,在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金色跳躍。池塘邊塑料布圍擋的土岸上,不時有一只只“蟹將軍”或散步或縮在一角曬起太陽,見有人經過便豎起一對“大鉗子”發出警告。
這是宜興新建鎮養蟹專業戶吳順松的蟹塘。11日上午10點多,原本應該在蟹塘忙碌的他,卻“宅”在蟹塘邊的小屋里,一邊悠閑喝茶一邊看著電視。“不用去蟹塘忙活嗎?”面對疑問,這位已經養了10多年螃蟹的老農戶揭開謎底。秘密就在蟹塘邊豎起的一個小箱子上,這是一臺物聯網增氧智能控制器,“只要在家輕點鼠標,幾十畝蟹塘的增氧、投喂飼料就全部輕松搞定。”
吳順松是新建鎮1000多家養蟹戶中,第一個采用物聯網技術養螃蟹的人。“以往尤其是在夏季高溫天氣,總擔心螃蟹缺氧,只能整天開增氧泵,增加了不少成本。現在用上物聯網,不用這么麻煩了,螃蟹的圍捕率也從原來的60%提高到現在的80%,畝均增加產量25公斤。”在他嘗試物聯網技術成功后,新建鎮及周邊鎮的許多養殖戶紛紛前來學習,吳順松也不藏私,目前僅新建鎮就有77家農戶使用了該技術,養殖面積已達近2000畝。
他帶著記者在蟹塘轉悠,一邊走一邊介紹說,蟹塘里還有3000多斤螃蟹沒有圍捕上市。“都快11月中旬了,螃蟹銷售已近尾聲,這可怎么辦?”記者不禁為他著急起來。“現在鎮上的許多農戶,都是特意這么做的。”鎮農服中心的老丁介紹說,這一做法來自鎮上另一位養蟹戶徐云中的養蟹經。這位從事螃蟹養殖已有13年的老農戶根據經驗發現,“螃蟹初上市時是銷售價格最高的時期,而后進入蟄伏期,到11月中旬銷售尾聲時,螃蟹的價格又將上揚。”更重要的是,“現在的螃蟹還不肥,11月份的螃蟹才最好吃。”
幾乎是差不多時間,另一塊田地里,年近60的養蟹戶吳志方望著已秸稈還田呈現一片金黃色稻田,“嘿嘿”地樂了。他高興,不光是因為稻田豐收。這位全鎮唯一從事稻蟹混養的老人,在這25畝水稻田里,養了2萬多只螃蟹。
“在稻蟹共生的環境中,水稻能調節水質,增加水中溶氧,為螃蟹生長提供良好條件。”說起稻蟹共生,吳志方頭頭是道:“螃蟹會吃掉食稻田中的雜草、綠萍和底棲生物,并消滅大量的稻田害蟲,其排泄物還可肥田促進水稻生長。由于螃蟹對農藥十分敏感,蟹稻田不打農藥,這里的大米絕對是無公害產品,身價可比普通米高出好幾倍。”去年10月,吳志方的首批“稻田蟹”和“蟹田米”一上市。就供不應求,一下就賺了8萬多元。
農業創新有風險,蟹農們在河蟹養殖上各施各法,爭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底氣不僅來自于成
立合作社的抱團取暖,更來自于鎮政府對河蟹養殖產業的鼓勵創新。老丁介紹說,河蟹養殖是新建鎮農業的主要產業,現有養殖面積1.7萬畝。為提升河蟹品質,這些年,鎮農服中心的農技人員帶領蟹農,圍繞改善池塘水體環境,堅持無公害生態養蟹。“吳順松”們的物聯網養蟹技術,也來自于鎮農服部門的無償提供。此外,農戶們遇上資金困難,還能享受各種貸款的優惠政策。現在新建鎮河蟹產業如今畝均效益已從幾年前的2000元/畝,增長到最高1.5萬元/畝。依靠新建起的雙湖水產品交易市場,養殖戶在家門口就能輕松銷售河蟹。而在未來不久,一座擁有5萬噸容量的大型冰庫也將在新建鎮拔地而起。據農服部門測算,冰庫啟用后,將為養殖戶每年每畝節省700元的成本。鎮里的“雙湖”小螃蟹,憑借科技化、生態化、產業化,成就了新建鎮的富民大產業,成了開啟村民幸福生活的“金鑰匙”。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