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大閘蟹消費旺季,這些天,香港銅鑼灣、灣仔地區的飯店食樓門口車水馬龍、顧客盈門。
香港市場的大閘蟹,往年多來自江蘇地區。今年,在上海檢驗檢疫部門和供港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崇明本地“烏小蟹”搖身變成“清水蟹”,首次對港出口。
大閘蟹,學名中華絨螯蟹,以長江水系產量最大、口感最鮮美,尤以蘇州陽澄湖大閘蟹最有名。
上海崇明島附近水域江海交匯,咸淡水交接,是中華絨螯蟹的天然繁殖地。每年的初冬繁殖季節,成群的中華絨螯蟹洄游至此,形成“蟹苗汛”。眼下正是大閘蟹的交配產卵季節。等過些時日,這些“貴比黃金”的蟹苗幼體將被捕撈上岸,在長江邊就地飼養,小蟹養到紐扣大,叫做扣蟹,也就是蟹苗。
這些蟹苗銷往全國各地,近的如江蘇陽澄湖,遠的有數千里之外的新疆。從前年開始,累計已有111.58萬只、重8.25噸崇明蟹苗出口至臺灣苗栗縣并成功養殖,終結了“北緯28度以南養不出優質蟹”的傳統說法。去年,在苗栗養殖成熟的大閘蟹返滬參加全國河蟹大賽,一舉奪得“金蟹獎”桂冠。崇明蟹苗緣定苗栗一時間傳為佳話。
令人奇怪的是,崇明蟹苗離島后長勢良好,聲名在外,而在崇明本島,卻養不大、肚子黑,老上海們戲稱崇明蟹為“烏小蟹”或“老毛蟹”。
崇明蟹苗“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急壞了當地的養蟹人。以上海逸浩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為例,他們找到了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王武——長期在崇從事河蟹養殖研究的專家。經他指點,蟹農們才明白養殖水體鹽分過高是“烏小蟹”產生的重要原因。
逸浩公司在崇明島西部擁有面積達2000畝的中華絨螯蟹養殖場。今年,該公司和上海海洋大學合作開展崇明蟹養殖技術科研攻關,清蟹塘、種水草、引活水,對“烏小蟹”的生活環境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并堅持投喂天然動物性餌料。
改變養殖方式后,崇明蟹個頭直往上竄。逸浩公司“崇螯”品牌蟹,最低等級的三級公蟹每只重達3.7兩~4.0兩,母蟹2.8兩;最高等級的精品蟹,公蟹每只有五六兩重,母蟹超過3.4兩。“不僅個頭上去了,而且賣相一級,青背、白臍、金爪、黃毛……這是標準的清水大閘蟹了。”王武說。
“今年,‘烏小蟹’這頂帽子可以摘掉了!”逸浩公司總經理李有清高興地說。
9月29日,“崇螯”清水蟹正式起網開捕,并破天荒地在上海最繁華的南京東路第一食品商店開賣。剛一上柜,立即被廣大市民搶購一空。
在上海市場大獲成功后,逸浩公司決心讓“烏小蟹”走向國際,他們把第一站投向有著吃蟹傳統的香港地區。
只要企業有意向,檢驗檢疫部門就要當好引路人。上海崇明檢驗檢疫局專門制訂出口大閘蟹檢驗監管方案,組織人員從蟹塘投苗開始先期介入,指導企業規范使用各類投入品,定期對養殖塘水質和塘底淤泥進行農獸藥殘留、重金屬殘留、動物疫病等54項指標的嚴密監測。在國家質檢總局動植司和上海檢驗檢疫局的支持下,崇明局幫助企業順利獲得出口水生動物養殖場的注冊資質,并在國慶節之后的第一個工作日獲準進入質檢總局公布的供港河蟹企業名單。
10月29日,首批100公斤個大體肥的崇明清水蟹被精心包裝、附上特有的二維碼后,送上了飛往香港的班機。
“烏小蟹終于圓了出島夢。”李有清說。
目前,首批崇明清水蟹順利通過香港食環署的檢測,成功投放當地市場。逸浩公司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第二批大閘蟹的輸港工作,預計今年還有約15噸大閘蟹陸續起運赴港。下一步,該公司將在崇明檢驗檢疫部門的幫助下,向國家級河蟹養殖示范基地的目標發起沖擊,使“養在深閨”的生態海島大閘蟹,走出崇明,走向世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