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汕頭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 劉丹丹 蔡德華 林祥裕/文
汕頭海域位于南海與東海的交界處,有機質和營養鹽含量高,餌料生物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是我國日本鰻苗資源較為豐富的海區之一,我市的鰻苗采捕業已成為漁民增收的亮點。
近十幾年,由于鰻鱺的養殖業發展迅速,鰻鱺出口量加大,對鰻苗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許多漁民紛紛轉向鰻鱺養殖,因此鰻苗需求量劇增。但因為淡水流域污染嚴重,使天然鰻苗數量持續下降,造成鰻苗更加短缺,捕獲量已經難以滿足日趨增長的市場需求,而鰻鱺的人工育苗問題一直是世界性難題,至今尚無法解決,只能靠人工捕撈。過大的捕撈強度不僅造成了天然鰻鱺資源枯竭,而且也破壞了其他魚類種群的生物資源。因此,必須實施近海鰻苗資源與漁業可持續發展。
一、鰻苗利用現狀
1、作業方式
⑴定置張網
目前汕頭沿海采捕鰻苗的主要方式是定置張網,它敷設在魚蝦類洄游通道,繁殖生長的沿岸、河流入海口等潮流湍急的海域,利用潮流迫使捕撈對象進入網囊。每年冬至前后10天到翌年3月是鰻苗汛期,汕頭等地的漁民在河口利用張網在漲落潮時晝夜采捕。由于該作業產量較高,目前為絕大多數漁民所采用。
鰻張網是用乙綸單絲編織的羅布制成,網目尺寸極小,選擇性差,兼捕情況相當嚴重,漁獲組成十分復雜。由于汕頭近海為多種經濟魚類產卵孵化場和魚類的洄游通道,鰻張網的布設,對補充群體損害極大。
⑵手抄網作業
手抄網結構簡單輕便,一般用直徑50厘米金屬環,套上極小網目聚乙烯網布,配上1米長手柄,制成漏斗狀手抄網。該作業常在橋閘下游、小河沿岸或淺灘處單人排筏、小船艇操作,用手電筒照明,在水中來回撈取,或用汽燈誘捕瞄準捕撈。
由于手抄網撈取的鰻苗質量好,成活率高,上世紀90年代初普遍使用,后因資源量下降、捕撈量減少而逐漸淘汰,該作業現存量較少。
⑶曳網類作業
該作業類似桁桿拖網,單船一側或單船雙側浮水拖曳網具。網具與定置鰻苗張網相似,袖口寬2米左右,裝上曳綱,小型機船或機排在橋閘下游、河口、沿岸鰻苗溯河通道來回拖曳進行捕撈,該作業現存量較少。
⑷斗狀拖耙作業
網口半橢圓形金屬構架,套上極小網目、長度約0.5米聚乙烯網布,圓弧頂端配上6-10米手柄,倒扣畚箕狀。該作業網具結構簡單,操作輕便,常在小河沿岸或淺灘處水深1米范圍內單人操作,網具距水面0.4米處來回拖曳。撈取的鰻苗質量較好,成活率高,但因鰻苗資源密度低基本淘汰。
⑸三角形手抄網作業
該作業網具結構簡單,操作輕便,一般用各長1.5米的小竹竿2根,交叉并穿上聚乙烯網布,成三角畚箕狀。常在小河沿岸或淺灘處水深1米范圍內單人操作,在水中來回撈取。由于手抄網撈取的鰻苗質量較好,成活率高,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鰻苗資源豐富時普遍使用,后因資源密度低、捕撈量減少而逐漸萎縮,現已基本淘汰。
2、利用現狀
⑴汕頭媽嶼海域
媽嶼海域位于韓江新津河和榕江入海交匯處,淡水資源豐富,是鰻苗溯河降海通道,也是我市媽嶼島、廣澳漁民鰻苗主采區。據調查,該海域鰻苗產量在1994年以前較多,捕獲量大。1994年至2007年較差,捕獲量少。每個汛期總捕獲量約6500尾,大船每艘500尾左右。2008年至今,鰻苗產量逐漸好轉,1艘大船每汛期約捕2500尾,其中2010-2011年產量最好,1艘大船每汛期約捕3000尾。當地漁民認為:天氣冷、吹西北風、雨量充沛、淡水入海量大、鰻苗汛好。
⑵澄海萊蕪海域
該海域從2000年來,每汛期一般共可捕獲20—40萬尾鰻苗,年景好時曾達到160萬尾(2003—2004年),差的不足20萬尾。其它汛期雖有波動,但大致在17—40萬尾。萊蕪漁民的經驗認為:水質好、無赤潮、天氣冷,漁汛就會好,捕撈鰻苗也較多,反之鰻苗就少。近來由于正在修建南澳跨海大橋,水質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捕鰻苗生產相對較差。
⑶濠江廣澳海域
該片海域冬季海上風大,漁船不能經常出海作業,出海生產的時間僅約20天左右。遇到大雨,天氣較冷的情況,鰻苗捕獲量較大。歷史上,該片海域2003~2004年生產情況最好,一艘大船捕獲量約5萬尾。2008~2009年一艘大船捕獲量1萬尾。而2004~2005年份生產情況最差,一艘大船1汛期收獲約200尾,其它年份生產情況一般。
⑷南澳島海域
1995年以前,南澳海域多數采用燈光抄網的方式捕撈鰻苗,由于鰻苗資料減少,目前,定置張網作業為主要的捕撈方式。調查情況表明,韓江入海口所在海域內存在著鰻苗的捕撈現象,而且其捕獲量較大。鰻苗的洄游時間為農歷冬至-元宵,降河季節為農歷9月份到11月,時間皆約為2個月。在天氣較冷、下大雨、河流淡水多、吹西北風的情況下,洄游到該片區域的鰻苗數量相對增多。近10年,該區域的鰻苗每個汛期捕獲量約85萬尾,條件較好的情況下能夠捕獲約130萬尾,綜合條件較差時捕獲量約為25萬尾。可見,鰻鱺在該區域的數量變化受多個環境因素綜合影響,隨著綜合環境的變化,其洄游數量受到較大的波動。
二、討論及建議
⑴群體資源持續下降
汕頭近岸海域、三江流域歷史上日本鰻鱺資源相當豐富,后因上世紀五十年代五大河口下游建了攔潮閘,截斷了鰻鱺的洄游通道,導致洄游群體資源下降。另一方面,隨著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大量的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海中,沿岸尤其是近岸海域的污染日趨嚴重,導致補充群體資源減少。另外,隨著鰻魚養殖產業迅速發展,捕獲量已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持續高壓的捕撈強度,使天然鰻苗數量不斷下降。
⑵漁法科學性有待提高
自80年代以來,張網作業由于其投入少,成本費用低,勞力占用少,操作技術要求不高,產量相對穩定,經濟效益可觀而發展得十分迅速,處于失控狀態,近年有增多的趨勢。捕撈鰻苗的張網對魚類資源的保護極為不利。據調查,漁獲物中受到損害的經濟幼魚、幼體占張網漁獲量的20%,其中帶魚幼魚約占13%,占重要經濟品種的64%。捕撈到的帶魚幼體年平均個體重量只有約4g,經濟價值不高,如果不予捕撈,一年后個體重量達到150g,資源量可達現有的近40倍,同時,隨著個體的增大,經濟價值也將明顯提高。
⑶漁業可持續發展
鰻魚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嚴格執行禁漁政策,確保鰻魚親體正常的繁衍生息和鰻魚苗的正常發育生長;控制鰻苗生產的規模,防止發生鰻苗大戰,有效建立和維護正常的鰻苗生產秩序;實行收購證制度、準運證制度,建立和維護正常的鰻苗購銷秩序;實施總可捕量控制、漁獲量的配額管理,確保鰻苗資源可持續發展。
漁業生態的可持續利用。把目前進行酷捕的漁船數量減下來,嚴格控制漁場捕撈力量,減輕捕撈壓力,減少捕撈強度;調整、優化作業結構,合理利用資源;借鑒先進漁業管理模式,盡快實施總可捕量控制和漁獲量配額管理,發放捕撈許可證,憑證下海生產,切實有效保護漁業資源;扶持發展科學、高效的生態型漁具漁法,嚴格限制、改良并逐步取締現有選擇性能差的漁具漁法,以保護漁場幼仔魚資源。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種苗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