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楊紅生研究員承擔的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重大課題“速生抗病耐高溫刺參良種選育”和劉石林助理研究員承擔的“十二五”國家863計劃課題“高值海珍品良種培育”子課題部分工作順利通過現場驗收,專家組對課題在耐溫高產刺參良種選育、白刺參和紫刺參苗種規模化培育、刺參體外標記、活體稱重和雌雄鑒別技術等方面取得的新突破給予了充分肯定。
課題組在耐溫高產刺參品系選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利用耐高溫子二代種參獲得了規格為3000-50000頭/kg的子三代苗種600萬頭,在夏季高溫條件下苗種生長速度比未選育苗種提高28.3%-80.3%,成活率提高15%。同時,研究人員利用耐高溫子二代種參構建子三代刺參家系12個,單個家系存苗量為2000-10000頭,平均規格為200-2000頭/kg;篩選出具有耐高溫和速生性狀的刺參家系各4個,其中耐高溫和速生復合性狀的家系1個。該研究成果對緩解夏季高溫導致的刺參大面積死亡問題,保障刺參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課題組2013年共培育白刺參苗種64萬多頭和紫刺參苗種5萬多頭,為白刺參和紫刺參的累代選育奠定了基礎。刺參的體色變化很大,一般背面為黃褐色或栗子褐色,腹面為淺黃褐色或赤褐色,極少數出現體色變異,背腹均呈現出純白色或紫色的刺參在自然界是極為罕見的珍品。
同時,研究團隊還采用石灰環嵌套法突破了刺參體外長期標記的技術難題,6個月以上掉簽率小于20%;成功開發研制雙目立體攝像測量系統和水下稱重裝置,有效解決了刺參活體質量難以準確測量的難題;利用B型超聲掃描技術實現了刺參活體雌雄快速鑒別,為刺參良種選育與苗種高效培育提供了技術與裝備支撐。
多年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在刺參良種選育和健康增養殖方面開展聯合攻關,共同解決刺參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關鍵共性技術與瓶頸。2013年,為企業提供耐高溫子二代種參1000多頭,在山東和江蘇沿海地區推廣耐高溫苗種400多萬頭,總重量達50000kg以上,為刺參增養殖產業提供了種質保障,推動了產業的革新與技術升級。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