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第一大省養殖效益不高,被譽為小龍蝦首席研究專家的舒新亞十分著急。他說:多年調查發現,小龍蝦種質資源退化嚴重。上世紀90年代加工的小龍蝦,單只蝦重30克以上的占70%,現在則不到40%;過去5斤蝦加工1斤蝦仁,現在則需要6斤甚至更多;同時小龍蝦的野生資源量急劇減少;小龍蝦的病害也越來越嚴重,對養殖戶的威脅越來越大;商品蝦的個體也越來越小。這些情形,在倒逼科研人員加快種苗選育繁殖。
“小龍蝦良種選育繁殖,希望有一個良好的保障機制。”舒新亞說出多年的心聲。
3年前,農業部斥資近1000萬元的小龍蝦研究項目絕大部分花落江蘇,舒新亞對此記憶猶新,心有不甘。
那是2009年,舒新亞向農業部建議,進行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發和示范。次年,農業部采納建議,準備立項,舒新亞牽頭,聯合全國多個優勢研究機構,包括中科院水生所、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中國水科院長江所、無錫淡水中心、江蘇淡水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申報項目。誰知消息一出,江蘇省各級領導多方出面公關,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省波瀾不驚。最后,農業部將項目給了江蘇,考慮到舒新亞對小龍蝦頗有研究,為我省傾斜103萬元項目資金。舒新亞十分痛心,因為缺少支持,這個需要5年完成的項目,平均每年經費僅20.6萬元。“資金太分散,對我省效果不明顯。”
說起小龍蝦研究項目資金,舒新亞接觸到的最大一筆資金是科技部的小龍蝦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課題經費共413萬元,由省水科所、中科院水生所、華中農業大學、萊克公司、華山公司等8家單位聯合承擔。他介紹,小龍蝦良種選育、苗種繁育、健康養殖和精深加工主要在2007年至2010年9月這個階段做的,共取得7大類成果,其中6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推廣獎,形成了4項地方標準,獲得9項專利。
這期間,他們將洞庭湖、鄱陽湖、微山湖的小龍蝦與洪湖的小龍蝦雜交,產生的第一代小龍蝦,生長速度較地產蝦快20%至30%,個體明顯大很多。這次“官產學研”多方結合,選育效果十分明顯。
近幾年,江蘇省對小龍蝦苗種繁育重視起來,共斥資6000萬元進行扶持。其中,2009年至2010年,省發改委投入2000萬元,建設20個小龍蝦苗種基地,2000萬元用于20個基地建設,資金過于分散,效果很差,目前大多沒有發揮作用。省財政廳的現代農業項目資金,也支持建立了3個良種選育和苗種規模化繁育基地。舒新亞說:這些基地設備好、投資大,硬件上去了,但軟件沒跟上,投資效果也沒發揮出來。
舒新亞說:強調企業為主搞科研是對的,但一定要“官產學研”相結合。他指出,我省農業企業普遍缺乏研發實力,90%沒有研發隊伍。產學研結合,不是在申報項目時掛掛科研人員的名字就行了,而是科研人員的意見要起作用。“企業如果能聽進技術人員意見的50%,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舒新亞的結論是,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沒有把科技真正擺正位置,湖北水產要想走出一條轉型發展、提質增效的路子是很難的!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