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實施“品牌漁業”,讓名貴魚暢游大慶;開展“網箱漁業”,讓水面效益最大化
大慶市漁民水中“撈出”15億元
克服洪水、內澇等不利影響,水產品產量再超9萬噸
黑龍江大慶市創新發展漁業,今年水產品產量再超9萬噸。大慶市畜牧獸醫局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12月中旬,全市205萬畝養殖利用水面水產品總產量預計達9.1萬噸,全年將實現產值15億元。這是繼2011年我市漁業生產總量實現9萬噸后,獲得的第三個豐收年。
啟動品牌漁業工程 松嫩名貴魚“暢游”我市
烏鱧和大白魚曾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松嫩兩江流域及烏雙水系常見魚種。但由于人工捕撈過度,這兩種魚一度難覓蹤跡,成了名貴魚種。今年,我市啟動品牌漁業工程,在肇源、林甸、杜爾伯特三個縣的水產養殖水面進行人工放流烏鱧和大白魚。
石人溝漁場今春投放了5000斤這兩種魚苗,秋季兩種魚產量突破了5萬斤,收入達31萬元。
不僅如此,產自太湖號稱亞洲第一帥魚的銀魚,也在龍虎泡漁場安了家,每年將給銀魚養殖戶帶來3000多萬元的收入。
開展網箱漁業試驗 讓水面效益最大化
利用網箱養魚,是大慶市今年開展的重點試驗項目之一。其最大的優點在于,在有限的水域面積內實現高密度精養,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增產增收。
這種養殖方式省去了人工投喂環節,魚兒自主采食。這樣一來,魚苗雖由人工投放,但其口感與野生江魚并無差異,受到食客的追捧。
松花江肇源老背江段,水流恒定、水質清新、溶氧量較高,十分符合網箱養魚的條件。今年年初,30個由網片制成的箱籠被投放到該江段,在3600平方米的計劃水面內,鯉魚、鱖魚、鱘魚、大白魚等4個品種、8500斤的種魚苗養殖成功,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首次開發網箱養殖試驗項目的杜爾伯特縣石人溝漁場,雖僅有1000平方米的試驗水面,產量卻達到了5萬斤,實現收入31萬元。
打造“綠色漁業” 讓大慶魚更優質
在魚苗養殖過程中,飼料和魚藥的投喂是否規范,關系著百姓的餐桌安全。大慶市先后出臺了《做大做強綠色生態魚項目管理辦法》等七個辦法,全年查處各類違法案件153起。執法人員還多次深入場、戶檢查養殖生產檔案,進行飼料、魚藥和添加劑的監督,杜絕有毒、有害投入品的使用。
今年夏季,大慶市遭遇洪水、內澇,水產養殖區域出現大量死魚。大慶市畜牧獸醫局組織漁民進行打撈,并對其進行了無害化處理,嚴禁死魚進入市場。
據大慶市畜牧獸醫局水產科科長景勝天介紹,現在大慶市已進入冬季捕魚期,由“冬捕”帶動起來的旅游業,還將為漁場和漁民帶來不小的經濟效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