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建全村是黑龍江大慶市大同區祝三鄉的一個普通村子,全村有500多戶,2000多口人。從過去家家靠種玉米為生,到如今種植食用菌、無籽西瓜,養泥鰍的多元化發展,建全村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建全村的發展多虧了黨員干部下鄉走基層,去年年初,祝三鄉要求鄉班子成員每周必須下鄉入戶,鄉干部下村屯可不是光來嘮嘮嗑、說說話,而是幫老百姓解決難題、謀求發展來了。
這兩天,李志民挺高興,他家的救災補助款到了,有29000元錢,他和老伴商量著,先把蓋房欠村里的錢還上。“政府幫咱解了急,咱就不能給政府再添難,這錢還能幫助其他人。”李志民說。
李志民家是建全村的貧困戶,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兩個人,老伴身體不好,他的腿腳也不靈便。去年夏天,他家的房子成了危房。“沒兒沒女,靠誰啊?”李志民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先搬出來再說,房子咋想法也得幫著蓋上。”當時鄉里正在組織抗洪,知道這件事后,副鄉長郭春冬說。鄉里幫李志民先租了房子,暫時安頓下來,村里又墊付7000元錢,張羅幫李志民蓋上了新房,還沒入秋,李志民和老伴就住上了新房。
在建全村像李志民一樣,拿到補助款之前,村里就幫著維修好房屋的還有13戶,這個冬天屋子暖和,老百姓的心更暖和。
“過去,我們全村一共才有17眼井,沒想到去年一年就新打了26眼。”村民劉長生說,早就聽說膜下滴灌的玉米產量高,可是咱老百姓哪有那么多錢投資啊,這回政府幫咱打了井,還架了電線,咱家的地也可以膜下滴灌了。
據了解,去年建全村的一萬多畝地均用上了膜下滴灌,涉及全村400多戶,玉米產量由原來的畝產1200斤提高到1600斤。
村支書趙軍告訴記者,雖然鄉里幫著打了井,架好了電線,但是去年春天,還是有一些農戶,因為買不起地膜而不想膜下滴灌。鄉里聽說這件事,專門派鄉干部幫村民解決難題,后來經過反復做工作,幫貧困戶買地膜,最終這一萬多畝玉米都采用了膜下滴灌技術。
祝三鄉的食用菌小區在當地挺有名氣,食用菌大棚和泥鰍養殖基地隔道相對,分外打眼。趙書記告訴記者,僅這兩項一年產值就有500萬元。
2012年,祝三鄉通過實地考察,看準了種植食用菌這條致富路,第一年就引導農民建了100棟大棚,產菇100多萬斤,創收230多萬元。道北高崗地統一建大棚種食用菌,道南低洼地建成泥鰍養殖基地,43個棚室,70個養魚池,專門養泥鰍。
過去養泥鰍的種苗都要到遼寧購買,僅運輸費一次就得一萬多元,成本高不說,規模也一直上不去,為了能自育魚苗,鄉里專門組織村民到四川學習,現在村民們不但能養泥鰍,還能自己繁育。“照這么看,明年產20萬斤魚沒問題。泥鰍一斤20元,這日子能不火嘛!”幾位村民樂滋滋地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