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13年繼續對全省11個市、71個縣(市、區)、21個水產養殖品種、369個養殖監測點、21個漁藥店監測點進行了病害監測,監測面積為池塘/圍塘71632.9畝,灘涂2370畝,海水網箱635564m3,淡水網箱8744m2,流水養殖98000m2,溫室72300m2。結合我站組織開展的主要養殖品種重大疫病監控與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將2013年我省水產養殖病害情況分析如下:
1、生物源性疾病較2012年減少
2013年21個監測品種有19個發病,共監測到各類病害72種,包括病毒性疾病4種、細菌性疾病23種、真菌性疾病1種、寄生蟲性疾病8種、其它病害30種、不明病因6種(表1)。
與去年相比,發病品種數減少,病害種類增加2種,其中生物源性和不明病因疾病的數量都比2012年減少,而持續極端高溫、強臺風、冰雪寒凍、運輸擦傷、營養不良等因素造成的其他性質的病害比2012年增加了13種。
2、病害流行情況與往年相似
2013年全省水產養殖品種發病情況同往年一致,與氣溫的變化呈正相關,發病時間主要集中在4月~10月,其中又以5月~9月為發病高峰期(圖1),總體上病害種類隨著氣溫、水溫的增高而增加。這與高溫時節病原生物大量繁殖、養殖生物生長旺盛導致殘餌及排泄物增多、天氣多變、水質易惡化等多種因素有關。除2月份、4月份~7月份月病害數較2012年減少之外,其余月份的月病害數均比2012年增加。
3、發病程度較2012年減輕
2013年月平均發病率4.00%、平均死亡率0.07%,均比去年同期的5.89%、0.15%減少(圖2、圖3),月平均經濟損失196.87萬元,約為去年同期的72%。盡管與發生“?迸_風的2012年相比,發病率、死亡率均有所下降,但2013年仍是病害發生面較廣、經濟損失較大、危害程度較嚴重的年份,月平均經濟損失約為2011年的2倍。主要是由于持續極端高溫、強臺風、冰雪寒凍等惡劣氣候對我省的水產養殖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在所有的養殖模式中,海水網箱養殖經濟損失最多,約占總損失的50.77%,其次是池塘養殖,約占總損失的49.01%。2013年所有養殖模式的單位面積損失均比2012年減少,但和2011年相比,池塘養殖、海水網箱養殖的單位面積損失有不同程度增加(表2)。
4、惡劣氣候造成了巨大損失
持續極端高溫、強臺風、冰雪寒凍等惡劣氣候影響給我省水產養殖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7月~8月,受連續1個多月極端高溫氣候影響,多數水產養殖品種攝食減少、生長停止,應激發病,甚至出現死亡。8月下旬的“潭美”臺風帶來的狂風暴雨給因前期高溫已出現厭食、抵抗力下降的養殖南美白對蝦帶來了嚴重的應激反應,8月底~9月初,我省各地的養殖對蝦均不斷出現偷死現象,不少養殖單位的養殖產量僅為正常年份的一半,使得虧損面過半。10月初的臺風“菲特”,導致我省各地普降特大暴雨,使不少地區的養殖池塘堤埂坍塌或大面積過水、養殖網箱破損,大量魚蝦鱉逃逸、應激發病或因擦傷繼發感染死亡,損失嚴重,監測點經濟總損失817.20萬元,約為2012年同期的11.5倍。12月中旬14~18日出現了大范圍的連陰雨、暴雨、小到中雪等天氣,下旬27日起出現大范圍的嚴重冰凍天氣,尤其28~29日的嚴重冰凍天氣對一些水產養殖品種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其中大黃魚凍死造成了20萬元的經濟損失。
5、部分品種發病仍較為嚴重
2013年21個監測品種有19個發。绹t魚、三角帆蚌未監測到病害),大黃魚、烏鱧、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等養殖品種發病仍較為嚴重(表3)。
2013年大黃魚的月平均發病率和月平均死亡率分別為15.57%、0.63%,全年共造成了1110.33萬元的經濟損失。危害最大的就是10月初的“菲特”臺風,造成大量大黃魚逃逸,擦傷繼發感染死亡現象也持續到11月份,累計損失約710萬元。此外,3~4月份的內臟白點病、5月~6月的刺激應核蟲病危害也較大。
2013年烏鱧全年12個月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害發生,發病時間比2012年的6月~11月延長。發病最嚴重的是8月~9月的環境不適,發病原因與養殖密度過高,投喂冰鮮餌料過量,持續極端高溫等因素有關。發病烏鱧以大規格的本地鱧為主,發病后持續有死亡,死亡率高達3%左右。據了解,監測點外養殖場的發病還更為嚴重。
與2012年一樣,2013年羅氏沼蝦的發病時間仍為6月~9月,但每個月的發病程度均比2012年同期有所增加,病原主要是黑斑病和“老頭蝦”。“老頭蝦”給今年的羅氏沼蝦養殖生產帶來了嚴重影響,養殖戶損失慘重。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發現“老頭蝦”現象最早出現于5月份,最遲至8月份才開始發病,集中發病的高峰期為6~7月份,這可能與各地蝦苗放養時間的早晚有關。發病率為9.4%~52.4%,養殖畝均損失為1000元~7500元。
南美白對蝦在5月~10月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發生,其中5月主要為早期死亡綜合征;6月~9月持續發生紅體;6、8、9月均發生白斑綜合征;7月~8月發生爛鰓。淮送猓邛w病、弧菌病等亦有發生。疫病監控與流行病學調查工作中發現的主要病害種類為早期死亡綜合征與紅體病,發病快,死亡率高,控制難度大,嚴重影響養殖效益。
6、出現了一些新病種
2~4月份海水網箱養殖大黃魚在象山縣、瑞安市等地監測到內臟結節病,病原分離鑒定結果為假單胞菌感染,發病原因與苗種引進時帶入病原和養殖密度過高有關。7月份我省杭州、嘉興等主要烏鱧養殖區的烏鱧均發生病害,發病面較大,死亡率較高,且傳染性強,養殖戶損失慘重。該病癥狀和已發生過的諾卡氏菌病相似,但用諾卡氏菌病的治療方法療效不佳,經細菌分離鑒定確定病原為舒氏氣單胞菌。2013年還監測到淡水網箱養殖鳊魚的雙身蟲病,發病季節性較強且危害較大,據分析,病原為外省魚種采購時帶入。
此外,在我站組織開展的主要養殖品種重大疫病監控與流行病學調查工作中還發現了中華鱉疑似出血性腮腺炎(蠟樣芽孢桿菌)、擬穴青蟹清水。ê裟c孤病毒)、三疣梭子蟹細菌性紅斑病等新的病害種類或病原。
在養殖生產中,各地要高度重視外來魚種檢疫工作,加強病害監測和宣傳指導,及時做好各類病害的防治工作。
7、2014年病害流行預測與對策建議
根據歷年浙江省水產養殖病害測報結果,2014年全省水產品在養殖過程中仍將發生不同程度的病害,疾病種類主要是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源性疾病。
1月~3月天氣寒冷,氣溫、水溫偏低,病害發生率和死亡率相對較低,但要做好防凍工作。
4月~6月氣溫逐漸回升,需防范“倒春寒”。海水魚類以水霉病等真菌性疾病為主;淡水魚類腸炎病、赤皮病、爛鰓病等細菌性疾病以及寄生蟲性疾病將陸續發生;甲魚經過冬眠期消耗后,體質較差,開春后易感染疾病,重點要防范腮腺炎病。
7月~9月水產養殖動物進入生長旺盛期,投飼量大大增加,導致殘餌和排泄物增多;期間又逢梅雨季節和臺風天氣,氣溫變化幅度大,水質易惡化,水產養殖病害處于高發期。大黃魚以腸炎病等細菌性疾病和刺激隱核蟲病等寄生蟲性疾病為主;南美白對蝦在天氣驟變時易爆發病毒性疾。缓K奉愐渣S水病、固著類纖毛蟲病為主;甲魚外塘養殖要注意細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海水貝類要預防臺風過后由于缺氧或鹽度突變引起的死亡。
9月下旬~10月正值夏秋交替,氣候多變,晝夜溫差較大,可能出現魚類寄生蟲和細菌性疾病發生的小高峰。預計草魚等常規魚類的病害仍將以出血病、細菌性腸炎、爛鰓病等為主;海水網箱養殖魚類要特別注意細菌性疾病和刺激隱核蟲病;南美白對蝦要注意白斑綜合征等病毒;海水蟹類要注意黃水病、固著類纖毛蟲類病等。
11月~12月隨著氣溫、水溫的進一步下降,養殖動物病害將進一步減少,病情也將不斷減輕,但仍然不能放松生產管理,要特別注意天氣的影響,提早做好應對惡劣天氣的防范工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