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天氣轉冷,漁民們也不再出海捕魚了,據山東廣播新聞報道,現在正是海蠣子大量上市的季節,養海蠣子的村民增收不少。
日前,記者來到在鰲山衛鎮神湯溝村前的海面上,這里有6000畝海蠣子養殖區,沙灘上停了100多艘漁船,往常這個時候,村民都會坐著漁船出海收獲這些海蠣子,但現在正好趕上退潮,天氣也比較寒冷,村民都沒有出海,而是在家中加工海蠣子。
神湯溝村養海蠣子有20多年的歷史,海蠣子也就是牡蠣,這種海產品的特點是抱團生長,每個如拳頭般大小,在村民于海生家里,記者看到前一天剛剛收獲的一車海蠣子。記者看到,海蠣子都是像鞭炮一樣長在一根繩上,海蠣子離開水能生長七天,但一般不會直接上市,像于海生家里就雇了四五個婦女專門剝海蠣子肉。
“一天一個人8個小時,二十四、五斤,加工一天能掙個五、六十塊錢,有時候七、八十元。”記者注意到,幾乎每家每戶門后都堆放著一堆海蠣子殼,每天下午都有合作社的車把他們拉走。在堆積如山的海蠣子殼加工現場,記者了解到,以前村民們都當做垃圾的海蠣子殼,現在已經是變廢為寶了。
神湯溝漁業合作社工作人員于華業告訴記者:“通過設備粉碎,加工成粉狀,可以喂海參,可以當做雞飼料,產生不了任何污染,三、四百塊錢一噸。”
據悉,神湯溝村兩百多戶居民幾乎都加入了合作社養海蠣子,年生產7000多噸海蠣子,僅此一項,每年每戶就能收入五萬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