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冷水魚不是生物學上的分類,顧名思義,它主要是根據魚類對于生活環境的選擇,尤其是水溫的要求來定義的。在高于20度水溫后,就會表現出嚴重的不適應,停止攝食和生長發育,直至死亡,所以叫冷水性魚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水產品的需求量逐年上升。雅魚、鱘魚、鮭鱒等冷水魚類深受消費者青睞,市場供不應求。我市水資源豐富,水溫適宜推廣冷水魚養殖。
大力發展冷水魚養殖,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水資源,促進冷水魚養殖業的發展,滿足市場供應;另一方面可努力實現漁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2013年4月,我市召開了“雅安市冷水魚產業發展研討會”,就我市下一步的漁業發展進行了探討,明確了我市水產業以冷水魚養殖為特色的發展方向。各縣區在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里,克服了“4·20”蘆山強烈地震對水產業發展帶來的重大困難,結合當地實際,堅持特色冷水魚發展方向不動搖,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做強“雅魚” 完善產業鏈
冷水性名優水產養殖是我國農業生產中的新興產業,川西丘陵和高原山區水溫較低,傳統水產養殖品種生長緩慢,經濟效益低下。發展冷水性水產養殖名優水產養殖既可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又可讓農民致富。
優良的水域資源,對于雅安發展冷水魚產業提供了保障。
我市有青衣江和大渡河兩條大的河流,有100多條支流,還有很多人工水域資源。
就雨城區而言,有青衣江、周公河、晏場河、嚴橋河、隴西河、濆江河、高腔河等“一江六河”的天然水域資源,設立了省級周公河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流域內有魚類79種(6目13科52屬),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8種省級保護水生動物,“雅魚”等7種珍稀魚類及其它一些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魚類。近年來,雨城區采取各種工作措施,穩定常規水產養殖,保障市場水產品供應,積極發展以“雅魚”、“大鯢”為主的名優水產品養殖,優化水產產業結構,助農增收。
雨城區與四川農業大學開展區校合作,開展雅魚、大鯢等冷水魚類人工馴養繁殖獲得成功,技術已經成熟。作為雅魚原產地,2009年雨城區獲得“雅魚”證明商標,2011年12月雅魚又被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同時,雅魚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作為“三雅”文化名片之一馳名全國。
雨城區積極推廣雅魚養殖,目前已形成公司加農戶的主要養殖模式,帶動全區11個鄉鎮100余戶養殖雅魚,養殖面積52畝,生產能力達年產60余萬斤,年銷售收入達到3000萬元以上。帶動雅魚專業營銷、運輸、餐飲共計1000余戶,從業人口約3000人,經濟效益達1.5億元。
蘆山縣也是我市推行“雅魚”養殖的重點縣之一。在經歷“4·20”蘆山強烈地震后,蘆山縣在災難中崛起,在各界人士的幫助下,養殖戶發揚“自力更生,艱苦自救”的精神,積極投身到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中來,蘆山縣受災最重的6家規模以上特色冷水魚養殖場已基本恢復生產。
受地震影響的寶興縣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個適合進行冷水、亞冷水性魚類養殖的市(縣)之一。適應養殖的品種主要是重口裂腹魚、齊口裂腹魚(俗稱雅魚)。該縣馴養雅魚從2000年4月開始,到2004年4月才基本掌握雅魚繁殖技術,但規模小,數量少,且全縣僅有一家。2010年“寶興河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救護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后,養殖規模逐漸擴大,養殖品種有雅魚、鱘魚、鱒魚。目前“寶興河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救護中心”掌握了重口裂腹魚、齊口裂腹魚的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成魚養殖基本技術。
近年來,我市雨城區、蘆山縣等縣區穩定常規水產漁業生產規模,加強“雅魚”、“大鯢”等冷水性名優水產品的養殖技術推廣,優化水產產業結構,實施“雅魚”等冷水魚發展戰略,充實完善水產產業鏈,做大做強生態漁業經濟,增加就業崗位,助農惠民,帶動餐飲、旅游業的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拓展漁業 促增產增收
我市除利用青衣江和大渡河的天然水域進行養殖外,利用人工水域進行養殖,也是我市2013年發展冷水魚產業的亮點。
天全縣充分利用豐富的冷水資源,在現有天全河珍稀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救護中心的基礎上,通過擴建,建成較大規模的冷水魚產業園區,主要從事冷水性魚類養殖技術試驗研究及推廣和冷水性魚類加工。通過園區建設,充分帶動當地及周邊地區冷水性魚類養殖和休閑漁業、飼料、交通運輸、旅游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
同時,從現階段開始對冷水魚集中養殖區進行規范、高效地組織、發動、服務,對有積極性、有實力的當地農戶進行篩選。通過爭取政策支持,利用新農村建設資金對養殖區進行扶持,積極面向社會招商引資,目前,與四川潤兆漁業開發有限公司簽約投資約7000萬元開發的天全縣冷水魚基地基礎建設已基本完成。
瀑電建成蓄水后,形成84平方公里水域面積,其中漢源縣境內約占67平方公里,加上永定橋水庫建成后,將進一步增加該縣的天然水域資源。為此,漢源縣提出了“旅游興縣,開發漢源湖資源,發展濱湖陽光旅游”的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在此框架下,又提出了“堅持可持續健康發展原則,圍繞‘漁業增效’做好規劃、堅持適時、適度開發,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立足于大渡河流域特有魚類和經濟魚類資源作為重點開發對象,保護與開發并重,在保護的基礎上推進漢源湖區休閑漁業的原生態開發,打造全國知名的漢源湖有機水產品品牌,以休閑漁業為亮點,開發獨具特色的休閑、觀光漁業,促進漁業一、二、三產業發展,實現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協調有序發展”的漁業發展總體思路。
石棉縣大渡河庫區流域內漁業建設將以保障水質安全為中心,以發展生態漁業為重點,堅持走水質保護和漁業科學開發結合的路子,科學合理地利用漁業資源,進行網箱養殖和水庫增殖放流“凈水魚類”。
滎經縣水產品養殖品種以四大家魚為主,特色水產養殖較少;池塘養殖中以“望天塘”、“等水塘”和排灌不方便的池塘為主,養殖產量低,難以適應特色水產養殖的要求;養殖方式以分散個體養殖為主,其養魚水平低,目前尚未形成規模經濟效益。但相信通過調整養殖結構,充分利用水域的自然生產力,發展名特優魚類養殖,可以促進漁業快速增長,促進養殖戶增收。
名山區在冷水魚產業發展方面將在鞏固強化四大家魚生產發展的同時,因地制宜選準適合該縣氣候、水質條件,農民易掌握,市場需求量大,養殖技術成熟的名特優新水產品。引導廣大養殖戶積極應用先進技術進行養殖生產,在非飲用水水源水庫和池塘實現標準化生產,無公害養殖,在飲用水源水庫開展生態養殖、生產優質價高的商品魚。同時,著力發展多元化休閑漁業,大力發展以魚為主的餐飲業和休閑垂釣、鄉村觀光旅游、觀賞漁業、展示教育等多種形式的休閑漁業基地和休閑漁業示范區,拓展漁業功能,吸納就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