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山東省東平縣水產局 施海濤/文
2012年7月13日早上,山東東平縣一養殖戶養殖的草魚發病,筆者經現場查看,診斷為車輪蟲和指環蟲并發癥,經過數日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基本情況
池塘約為7畝,平均水深約1.8米,塘底淤泥厚約60厘米,水源為東平湖排河水,6月27日投放草魚寸片(規格為410尾/斤)5.5萬尾。
7月13日早上接到養殖戶報告后,筆者趕往現場勘查。據養殖戶介紹,7月8日發現30尾死魚,7月9日日發現67尾死魚,7月10日發現185尾死魚,7月11日發現240尾死魚,7月12日發現361尾死魚,7月13日發現440尾死魚。該養殖戶發現有死魚后,曾用強氯精、聚維酮碘和硫酸銅全池潑灑,內服藥投喂過魚康寧及達克菌,但未見有所好轉。
二、診斷分析
筆者在現場調查發現,病魚離群獨游,在水面上緩慢游動,反應遲鈍,擊水則病魚緩慢潛入水中;魚體色發黑,身體瘦弱,不攝食,鰓絲粘液較多,鰓絲有白點,鰓絲與鰓絲粘連在一起,鰓瓣呈灰白色,呼吸困難,頻頻呃水,如浮頭狀,部分病魚在池邊打圈下沉死亡;鰭條完整無損,魚體上及魚鰓沒有錨頭鳋大型寄生蟲寄生。
解剖檢查,病魚的肝臟、脾臟、腎臟、膽囊及腸道未見異常情況,大部分腸內無食物,有的腸道有少量食物;剝開魚皮,未見魚肉有點狀或斑塊狀出血。最后把病魚帶回實驗室檢查,將病魚身上的粘液刮下放在載玻片上,滴入一滴普通水,蓋上蓋玻片,在40~160倍的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有大量的呈帽形或碟形或圓盤形(內部結構為齒輪狀結構)、活潑移動的蟲體,鏡檢為車輪蟲,每一個視野內有12~18個蟲體;剪下鰓絲放在載玻片上,滴入一滴普通水,蓋上蓋玻片,在16~40倍的顯微鏡下觀察,除了見到大量的車輪蟲外,還可見到頭端分為四葉、后端固著器的錨形大鉤和周圍小鉤牢固地鉤掛在組織上呈螞蟥似地伸縮運動的蟲體,鏡檢為指環蟲,每一個視野內有7~12個蟲體。
根據發病癥狀和解剖觀察結果,初步確診為車輪蟲病和指環蟲病并發癥。
三、治療措施
車輪蟲病流行高峰期一般為5~8月,流行水溫在23~28℃。指環蟲病流行季節在春末夏初,越冬魚種池在開春后也容易發生,流行水溫一般在23~28℃。兩種病都會引起魚苗、魚種的大批死亡,死亡率可達50~80%。
依據以上癥狀和分析診斷,筆者建議養殖戶按以下步驟進行治療。
第一步:7月14日上午,每畝潑灑包膜VC300克以減少魚體應激,并解除前面所用藥物的部分殘留(用藥量按水深1米計算,下同)。
第二步:7月14日下午,每畝潑灑車指煞星50~75克,殺滅魚體上的車輪蟲、指環蟲。
第三步:7月15日上午,每畝全池散撒二氧化氯片劑200~250克;7月16日再用一次,以防止繼發性感染。
經過3天的用藥,7月14日死魚367尾,7月15日死魚220尾,7月16日未發現死魚且攝食恢復正常。
四、小結
1.此病發生的原因,一是投放魚種后未及時殺蟲,二是池塘淤泥過厚,清池消毒不徹底。每年培育魚種前務必做好池塘淤泥的清理和前期清塘消毒,盡可能減少池塘中病原體種類和數量。魚種下塘時一定要嚴格消毒,防止魚種帶來病原。魚種下塘后也應及時殺蟲消毒,對疾病早作預防。
2.造成這次嚴重死魚,一是該養殖戶發現死魚后未嚴格檢查而亂用藥,二是延誤治療時間。在發病季節內,定期用殺蟲、殺菌藥物進行預防,必須要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準確診斷,對癥下藥。切忌不懂裝懂,胡亂采取措施,延誤治療時間,造成慘重損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