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租的塘都很便宜的塘(1000元/畝),池塘條件很差,淤泥很深,有時候穿水鞋下去,都沒過水鞋。我拿到塘后首先改造塘,包括進水口、高位池中間排污、增加增氧機分布(達到2畝1臺)、洗塘,同時降低蝦苗密度,由5萬尾/畝降到3萬尾/畝。這樣改造后,蝦塘產量大大增加,規格也增大,2012年有口塘一次性養到16支/斤,投苗密度為10萬尾/畝。
前期注意打氧、調水,盡量少喂。我的做法是,前期吃少一點讓它餓一點,雖然長的慢一點,但至少不用排塘。我們5口塘,一共放了8次苗,5次成功,有3次是因為天氣太熱了,水質控制不了養到100頭左右就死了,算起來成功率也有七八成左右。
中期放小羅非魚和蝦混養,大概一畝一百條,一畝放10條黃鰭鯛,黃鰭鯛是是清塘底的,可以吃掉死蝦病蝦。我們發現,這樣做蝦的存活率也高,有八九成。
中期以后經常放一些光合細菌,出太陽時放少一點,調好水質。這個階段喂得量比較大,每天都要排污,我們那進水方便,排水就在紅樹林旁邊。我們有一個蓄水池養了2000-3000條魚,這樣做有好處,第一魚在里面養的活力很好,另外魚身上有粘液,這樣就不用放殺菌的藥物,水抽到蝦塘養也比較放心。
我們藥用的比較少,但是前期還是要用一些活菌的藥和石灰,我們土塘就要放石灰,在下雨天就放的比較多,晚上有時候放的少一點。
我養蝦的做法:盡量將打氧、底部排污和進水排污搞好,把水質搞穩定了,風險會降低風險。
專家點評
廣西對蝦養殖協會常務副會長 龐德彬
從這個成功的養殖經驗中我們可以知道如何把水控制好,低位池在廣西占了80%以上的高比例,并且現在養蝦的主體還是這種低位池,占得面積大、養殖數目多。這個養殖過程中,成功的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肯定。
第一:塘的改造。第一個他講到的把大改小,第二個把蝦塘原來沒有排污的做成中間排污。我們很多蝦農說越養水越肥,就是養殖過程中沒辦法把物質解決掉,那么水就越養越肥。在養殖過程中,池塘做一個排污井,引進管把污物外排,這就是我覺得很多低位池必須改進的一點。假如不要這條管的話,可以采取較小的潛水泵,都可以定期地把有機廢物排出去,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當然我們也強調保護環境。
第二,他的增氧機配置已經和我們很多的養殖水平已經不一樣了,比如他的他得產量不高,1千斤一畝,但他得增氧機配置確實做到一畝一臺,這個增氧機的配置至始至終能夠滿足溶氧量,讓蝦不會不感到環境的壓迫。所以不管養殖戶一次抓兩次抓蝦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水中環境。
還有一點,很多養殖戶有一個誤區,不知道是不是從養魚之中得來的,肥水養蝦,而我不知道藻類關系跟蝦的養殖有多大關系,特別是蝦大了以后。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包括換水、排污我們如何讓水保持更清潔,讓蝦更適合,而不是光光消毒殺菌,而是如何讓蝦快速生長的一個環境的調和。
魚類的混養,對死藻的處理起了一個很好的作用,以及整個蓄水池對魚的蓄養,通過魚類的混養保證進水渠道的良好性。但是這里還有一些改進的細節,很多養殖戶把這個改造是改造的怎么適合養殖,我們看到很多案例比如說把大改小,小到0.5畝一個,那這是不是我們必須做這一步?首先是塘底,怎么找到中心點,增氧機的布置和排污口是否能夠實現整體的一致?需要注意。第二,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如何把換水和水深控制得最合理最科學,這是養殖經驗的復制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的因素。
在養蝦困難時期,我們必須搞清一個問題就是水的控制。而這么多年的來我們習慣的方法就是肥水養蝦,很不科學地,我很多的老鄉也是采用肥水養蝦模式。從目前種蝦和種源發展到今天,我們必須考慮到肥水養蝦這條路是否可以走下去。目前許多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水是要清潔的,清爽的,特別是大量換水的模式。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