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天津市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高達30.6%(現價),居于全國領先地位。2006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1721.6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居全國首位,達39.7%。全市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拉動地區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十五”期末,全市涉海就業人員總數為140.4萬人,占地區就業人員的比重為32.9%,與“十五”期初相比上升了7個百分點。
各項政策扶持發展濱海新區快速崛起
2006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將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建設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布局。《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也明確提出:“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的開發開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這給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國家層面的支撐力度。
濱海新區是天津工業戰略東移的承載體,是天津工業、經濟、貿易的密集區域,是天津經濟的增長極。天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海洋資源開發及濱海新區的發展規劃,將濱海新區的空間和產業布局劃分為:一軸、一帶、三個生態城區、八個產業功能區。一軸是指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軸”;一帶是指沿海岸線和海濱大道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帶”;三個生態城區是指在軸和帶的T型結構中,建設以塘沽城區為中心、大港城區和漢沽城區為兩翼的宜居海濱新城;八個產業功能區是指先進制造業產業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區、濱海化工區、濱海中心商務商業區、海港物流區、臨空產業區、海濱休閑旅游區、臨港產業區。
為了充分利用天津市沿海的資源優勢,更好地促進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天津市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辦法》《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天津市環境保護條例》《天津市關閉嚴重污染小化工企業暫行辦法》等,為海洋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優勢產業強勁帶動海洋經濟迅速騰飛
綜合分析“十五”期間天津市海洋經濟的發展情況,主要呈現出的特點為:
一是海洋經濟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顯著。“十五”期間,天津市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為30.6%(現價),居全國首位,超過天津地區生產總值11.3個百分點。2005年,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42.8%,比“十五”期初增長了13.1個百分點。
二是支柱海洋產業優勢突出。2005年,天津市海洋油氣業、海洋化工產業總產值達到816.74億元,占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的56.4%,海洋原油產量達1432.22萬噸,在全國海洋原油中僅次于廣東省。低鹽重質純堿、燒堿、聚氯乙烯等產品生產能力多年均位居全國第一。
三是優越的港口資源引領海洋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天津港穩居我國北方第一大港地位,已進入世界港口前10位。2005年天津港口貨物吞吐量24069萬噸,比上年增長16.7%。“十五”期間,港口累計完成貨物周轉量39812.85萬噸,是“九五”期間的4倍多,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18210.6萬噸,是“九五”期間的近3倍。
四是濱海旅游業注重環境保護,發展空間強大。高標準、高要求建立了一批大型旅游娛樂項目,突出了天津本地獨特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特色,形成了海洋旅游資源優勢,構建出復合性濱海旅游產業帶。“十五”期間,天津市濱海旅游收入以8.7%(現價)的年均增長速度遞增,2005年達到332.73億元。
面臨良好發展機遇助推環渤海區域經濟融合
“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和天津市政府重視發展海洋事業。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積極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2006年8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到要將濱海新區定位為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編制了《天津市海洋經濟發展“十一五”規劃》,并已頒布實施。
隨著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一步對外開放,濱海新區也在進行自身產業結構的調整,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其戰略是鞏固現有的石油、化工、冶金、機械等基礎工業的同時,注重加強以IT業和生物技術及醫藥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奠定濱海新區在全國生物技術產業的龍頭地位,加大力度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濱海新區充足的發展后勁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已經拉動了天津市的經濟增長。
天津市作為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增長極,“十五”期間海洋生產總值占到環渤海經濟區海洋經濟的四分之一。“十一五”期間,天津將組織、支持企業集團組建區域性聯盟,與環渤海經濟區內的其他省加強聯系,形成分工合作、布局合理的發展格局,共同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攜手朝著海洋經濟的更高層次邁進。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捕產品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