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養殖生態系統是以化能異養細菌為主的生態系統,不能以管理光能自養藻類生態系統的方法去管理。”3月10日,由通威股份下屬海壹飼料板塊在中山舉辦的2014’海壹水產養殖技術研討會上,珠江水產研究所林文輝研究員如是告訴參會的近兩百名來自珠三角地區的對蝦養殖戶。
林文輝認為,水體天然生產力以藻類的光合作用來提供能量輸入,如果要獲得更高產量,則需要依賴細菌提供輔助生產力,但光照強度并不能保證一年四季都能滿足對水體的能量輸入。特別是養殖容量不斷增加時,更易造成能量輸入不足。“當能量輸入不足時,養殖體就容易發生病害。”林文輝說。這是如何做好對蝦池塘養殖管理的范疇,歸根到底就是如何養好一塘水。
想養好一塘水,林文輝表示要明確“養”的對象。“養蝦前期由于池塘氮投入少,生物體對能量需求少,此時養水就是養藻(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凈化氨氮,每產生1克氧,可合成0.938克糖,同時消耗0.066克氨氮);而高產或到養殖后期,池塘氮投入增多,生物體對能量需求高時,養水就需要養細菌(細菌通過異養作用凈化氨氮,每消耗1克糖,可同化0.066克氨氮,同時消耗0.31克氧)。”林文輝說。而養殖中期,則需要采取藻菌并重的管理思想。
會議上,林文輝提到了一個相對新穎的說法——pH原點,即水體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濃度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平衡狀態下的pH值,由水體中的離子組成所決定,是養殖水體的重要屬性。“pH的晝夜變化總是圍繞著pH原點波動,而養殖過程中可通過pH的變化狀態來判斷池塘水體是否有活力。因此了解pH原點,對于池塘水質管理與池塘生物活性判斷具有重要參考意義。”林文輝認為。一般來說,鹽度越高,pH原點越高;堿度越高,pH原點也越高。
不過,池塘pH原點不是一成不變的,養殖過程中池塘水體的各種礦物質的流失或積累,會導致pH原點的漂移。陽離子的流失會導致池塘pH原點降低,如鈣由于碳酸鈣沉淀或被生物吸收,會導致pH原點降低,應該補充陽離子;生產中常見的陽離子是鈣,其次是鎂;而鈉離子的積累,尤其是采用碳酸氫鈉調水的池塘,會導致pH原點的升高。如果pH原點偏高,則必須補充陰離子,最安全有效的陰離子是氯。“需要注意,pH原點的調節所需要化學投入品的量需要根據池塘水質狀況以及參數來確定。”林文輝強調說。
林文輝也提供了一些判斷依據作為參考,他表示在pH原點正常的情況下,pH高于預期,說明微生物活性不足,因此必須調節微生物活性,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有機物提高微生物活性。如果pH低于預期,表明藻類老化,必須調節藻類活性。
林文輝還提到幾種如何防止藍藻暴發的手段,如提高堿度、降低pH、避免局部出現二氧化碳限制、提高水深、強化水體流轉,加強上下水層的交換等措施。這些措施的提出,都是基于藍藻可直接利用HCO3-的生物特性,而其他藻類只能利用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限制是暴發藍藻最重要因素。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