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昨日,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再上廣東“民聲熱線”,圍繞改善廣大漁民生活、加快漁業轉型等問題接受提問。
看到廣大漁民在各地海洋經濟開發過程中遭遇的困局時,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陳良堯表示:“現在全省的漁業發展已經到了必須轉型升級的時候,必須鼓勵廣大漁民走向深海。”
據介紹,我省海洋漁船呈現出“小、舊、木質”船多的特點,主要集中在近海捕撈,不僅加劇了近海漁業資源的衰退,更存在著巨大的安全生產隱患。省海洋與漁業局方面表示,目前我省正積極落實國家扶持政策,開展漁船更新改造工作,扶持建造大型鋼質海洋漁船,推動漁民積極開展遠洋捕撈。
粵中小型漁船占近七成
江門臺山市海宴鎮望頭村居住著不少漁民,世世代代以捕魚為生,然而近年來不斷增長的蠔排讓他們的生產難度倍增,漁民們對著鏡頭抱怨著,近海養殖的蠔排猶如迷宮陣,威脅著他們出海行船的安全,同時也讓他們每次打漁的時間與成本倍增。
而江門市海洋與漁業局表示,臺山市海宴鎮附近的海域是養蠔區,目前附近的海域已經辦理了海域使用權證和養殖證,該局局長在連線中表示:“正在經營養蠔的有兩塊海域,都是2012年辦理了海域使用證,面積分別是33公頃和20公頃左右。”
這樣一件羅生門案件牽出的問題非常復雜,其中既有規劃的問題,也凸顯出政策執行層面的矛盾以及當前近海捕撈業與海洋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根據前幾年臺山市海洋與漁業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漁民捕撈生產40%以上虧損。由于近海過度捕撈以及海洋污染等原因,漁業資源已遭到破壞,近海捕撈業已步入寒冬期。
省海洋與漁業局方面也表示,受漁船經營體制等因素綜合影響,近年來,我省海洋漁船呈現了“小、舊、木質”船多的特點,捕撈漁船狀況形勢嚴峻。其中小型漁船約占68%、木質漁船占95%,大部分漁船抵御風浪能力差,只能集中在沿岸和近海作業,既加劇了近海漁業資源的衰退,又無法參與開發深海漁業資源。
“我省的近海捕撈業確實到了轉型升級的時候。廣東捕撈業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明顯下滑。”陳良堯表示,目前我省的近海漁船很多,捕撈能力遠遠超過了資源的再生能力。而近海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影響了漁業資源。
我省遠洋捕撈占比太低
當問及廣東漁業捕撈應向何處轉型時,陳良堯表示,“深藍漁業”的發展成了必由之路。據介紹,遠洋捕撈不僅收益高于近岸捕撈,同時也能充分利用公海資源,堪稱一舉兩得。不過,此前我國一直受制于技術等因素,發展十分緩慢,錯失了不少良機。“上世紀60年代,西歐、北美遠洋捕撈興起;70年代,輪到日本;80年代,韓國也加入其中,充分地分享了各種資源,我國的腳步一直沒跟上。”據一位漁業專家分析,如今我國造船技術和遠洋捕撈技術已經進步很多,而人工成本又不高,正是大舉發展“深藍漁業”的好時候,而廣東作為海洋大省自然更應該走在前列。
“這十年我們更新改造大型漁船1600多艘。我省遠洋捕撈的足跡遍布西南太平洋、南太平洋等13國的專屬經濟區,去年取得了6.4萬噸的產量,收益達到7億元。”不過,陳良堯同時表示,相比于兄弟省市,我省的遠洋捕撈發展十分落后,“目前全省水產捕撈的產量150萬噸,遠洋捕撈所占的比例仍然太低了。”
據介紹,下一步,廣東正在積極爭取支持以加快海洋漁船更新改造,適當擴大漁船更新改造補助范圍。制定漁船改造升級計劃,實施以扶持遠洋漁業、南沙漁業為重點,兼顧外海漁業的海洋漁船更新改造項目,將全部赴南沙生產漁船改造為鋼質漁船,引導外海漁船進行鋼質化改造,全面提升我省遠洋漁業、南沙漁業裝備水平和抵御臺風等自然災害能力。
為了改變我省遠洋發展落后狀況,廣東還提出,要加快培育一批漁業龍頭企業,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積極拓展大洋性漁業。目前,我省正在爭取把加快遠洋漁業發展列入我省海洋綜合開發試點內容,盡快出臺遠洋漁業扶持政策,設立專項資金,對建造、購買和更新改造遠洋漁船等給予補助。
目前我省還在積極爭取農業部的支持,力爭在拓展大洋性遠洋漁業、特別是在國際配額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而省內也有幾家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有意加大投入發展大洋性遠洋漁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