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310畝山塘用了‘調水王’后,水質好,魚少病、長得快,春節期間銷路可好了!”3月10日,
福建龍巖武平縣天然漁業營銷專業合作社成員鐘仰貴高興不已。他所說的“調水王”,正是目前該縣大力推廣的丘陵山坳池塘節水環保養殖技術。
鐘仰貴還對自家生態魚塘做了個測算:“池塘標準化改造后,年總產魚量可達30多萬公斤,畝產魚量從原來4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每年可增收10萬元以上。”
在縣水技站支持下,這幾年,鐘仰貴對自家魚塘先后開展低碳生態循環池塘養殖模式、池塘高產高效養殖模式、生物浮床應用和丘陵山坳池塘節水環保技術等現代漁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建設。經標準化改造后的池塘,據專家測算,效益普遍提高30%以上。
推廣健康養殖
魚塘提質增效 作為一家上聯加工企業、下聯養殖戶(基地)和營銷戶的示范性水產產業化龍頭企業,武平縣天然漁業營銷專業合作社算得上是該縣水產養殖“代表”。
該社是省、市級示范社,現有社員319戶,其中營銷戶44戶,生態養殖戶275戶。去年全社養殖面積3100多畝,擁有羅非魚無公害養殖示范基地、星洲紅魚親種生態培育基地、吉諾瑪和星洲紅魚試養基地等,實現產值3500萬元,助農增收160萬元以上,先后帶動城廂、中山、十方等鄉鎮510戶農戶開展生態養殖,產品90.5%通過合作社統一銷售,標準化養殖率達88.3%,已被農業部授予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取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產品和“草魚”有機產品認證,“溪兒”商標還被全國供銷總社評為標準化農產品品牌。
“以前不懂生態養殖技術,每畝利潤僅1000多元。去年我通過魚鱉混養,還改進養殖方式,每畝效益達到了5000元以上。”鐘仰貴一邊組織工人現場測試山塘水pH值,一邊興奮地告訴我們。
科技示范先行
解決養殖難題
武平縣地處丘陵山區,很多農民在丘陵山坳修建魚塘養魚,可由于這些山坳池塘常年不換水,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等含量普遍偏高,養殖效益低下。
為解決養殖低效難題,近幾年,武平縣成立技術領導小組,遴選總面積300余畝示范點3個,組織水技員成功研發出一套“丘陵山坳池塘健康養殖技術操作規程”節水環保養殖技術。目前已全面完成該技術應用示范工作,并通過以點帶面,帶動全縣1000多戶養殖戶、8000多畝丘陵山坳池塘參與應用,實現水產品產量畝均增產200公斤,每畝增收600元,養殖效益超過了普通池塘三成。由于增效明顯,這套技術還獲得縣科技進步二等獎和龍巖市職工自主創新銀獎,并走上我省“6·18” 技術推廣應用合作項目對接平臺。
水產養殖業歷來是武平縣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但是近幾年來傳統的“四大家魚”養殖效益越來越低。針對這種情況,武平縣大力調整漁業養殖品種結構,水產部門先后引進吉諾瑪、星洲紅魚等新優特苗種免費提供給養殖戶飼養,建立新品種養殖示范基地20多個、1380多畝,種苗繁育基地50多畝。
縣水產部門還積極探索科學高效的生態養殖模式,指導漁農采用山塘輪補輪放、水質綜合調控、草魚免疫、漁業機械應用等先進技術,目前采用丘陵山坳節水環保漁業模式的已占全縣池塘養殖水面70%以上,已成為水產養殖業主導模式。
武平縣被列入全省“漁業科技入戶示范縣”后,通過“基層水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讓漁業科技“進村、入戶、到塘頭”,每年惠及示范戶200多個,輻射帶動水產養殖戶2000個以上,水產品產量逐年增加。縣水產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縣漁業產量達10858噸,比2012年增加653噸、增長6.4%;全縣漁業總產值1.87億元,比增12%。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