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保持藻相平衡必須要從源頭抓起,即在未放蝦苗之前就做好肥水,建立扎實牢固的基礎藻相。
文/ 廣西欽州 林瑞強
本文作者林瑞強
藻相即水色,藻相平衡是指通過肥水,使有益藻類的數量及質量處于較佳狀態。藻相平衡說明藻類不太濃也不太淡,顏色鮮嫩、有光澤,除污功能明顯,處于穩定狀態。養蝦先養水,養水就是養護藻相。養蝦之所以需要養護藻相,是因為高密度養蝦需要充足的溶解氧,依靠肥水來提供溶解氧是目前仍然沿用的做法。
肥水有利有弊,一方面良好的藻相能夠產生充足溶解氧,能夠凈化水體,清潔塘底;另一方面危險的藻相不但起不到這些作用,反而成為污染源,引發蝦病。容易變化是藻相的顯著特點,也是養護工作的難點。藻相每天隨著天氣而變化,隨著施肥而變化,隨著晝夜而變化,隨著上層水與下層水的溫差而變化,還有消毒、拉網、加水等也會引起藻相變化。養護工作既要做到適時施肥,又要做到對已經發生較大變化的藻相及時進行重新平衡,是一項需要細心和耐心的工作,必須要持續、連貫,每天要堅持巡塘、測pH值、做記錄等,必須每一天親自去看水色變化,親自了解,否則很難對水質進行正確分析判斷,掌控水質就無從談起。
肥水容易,保持水色穩定比較難,筆者養蝦22年的體會——保持良好藻相或水色是最難掌握的。現在習慣上對水色只是一個大概的分類,如褐色、黃褐色、綠色、黃綠色等等,這種分類不夠準確,靠這種大概的分類來指揮養蝦是行不通的。
實際上任何一類水色都可以分出無數種具體的水色,例如同樣是黃綠色,今天與昨天明顯不一樣,即使同一天每一個時間段也明顯不一樣,很難用文字或語言作出準確的表述。為什么在養蝦過程中,遇到水色變化問題電話請教專家教授,效果總是不明顯?原因就是我們養蝦人自己對于這些變化無法說得清楚。水色每天發生的細微變化,只有每天巡塘的人清楚,其他人是很難聽得明白的。
每口蝦塘的藻相不相同,所以推廣任何養蝦模式都難行得通,只有首先教會我們養蝦人懂得了藻相的原理,掌握了維護藻相平衡的操作,才能推廣先進的養殖理念,這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保持藻相平衡必須要從源頭抓起,即在未放蝦苗之前就做好肥水,建立扎實牢固的基礎藻相。藻相之所以容易發生較大變化,主要是基礎藻相沒有搞好。以往我們肥水在首次施肥后,就觀察肥水效果,水色先是由清到淡到濃,透明度逐漸由高變低,pH值逐漸升高,2-3天之后,這些指標又逐漸向相反方向轉變,即水色逐漸由濃變淡,透明度逐漸由低變高,pH值也逐漸下降,接著就酌情施肥,施肥之后,這些指標又向相反方向轉變。周而復始,大約每隔3-5天施肥一次,這種做法不足的地方是基礎藻相不復雜、不牢固。
基礎藻相是指首次施肥之后或首次連續每天施肥之后的水色。如果施肥是隔天進行的,就不屬于基礎藻相,無論施多少次,都屬于追肥,而追肥的作用只是恢復或穩定基礎藻相。由于基礎藻相僅僅是經過一次施肥建立起來的,僅維持得3-5天,如果3-5天內不接著追肥,藻相就會崩潰,說明這種藻相是比較簡單、脆弱的。雖然這種藻相表面上看色澤還可以,但飼料臺經常又臟又重,岸邊水色不清潔,水草有一層黑色淤泥,說明藻相的產氧及凈化能力不足,時間長了蝦肯定會出問題。
這種藻相,由于先天不足,無論如何調理,始終是不牢固的。改進的辦法是:在投放蝦苗之前,連續用10-15天時間專門肥水育水,天天施有機肥就可以了,改進就是這么簡單。與過去相比,過去的基礎藻相只施一次肥,現在改進為施10-15次,這樣藻相的牢固性肯定比過去強得多。然后才消毒、解毒、放苗。筆者2013年養蝦就是這樣做的,所養4口塘水色全都是暗棕色,非常穩定,期間經歷了兩次臺風都不曾改變。
基礎決定質量,基礎藻相好,不但水色穩定,而且容易維護,省時省力。至于每天每畝施肥多少合適,筆者的做法第一天每畝施牛糞500-600斤,第二天每畝150-200斤,以后每天每畝都按照150-200斤來施。每口蝦塘施肥是不一樣的,不能千般一律,要根據藻相來決定。如果透明度高了、水色淡了、pH值降低了,說明肥料不足,如果水體懸浮物明顯增多,說明施肥多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