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3月21日,在浙江開化縣城芹江水域,隨著魚苗紛紛翻騰入水,以“建設國家東部公園、打造人魚和諧溪流”為主題的開化縣2014年“五水共治 小魚治水”增殖放流活動拉開帷幕。
“投放的有草魚、鯉魚、花白鰱等多品種魚苗32萬尾。”開化縣漁政站站長黃進介紹,隨著開化縣內齊溪、茅崗水庫2.7萬平方米養魚網箱的全部拆除,今年該縣計劃投入120萬元,在兩大水庫及縣內馬金溪、龍山溪等流域投放魚苗7000萬尾,以提高水質,促進生態修復。針對水流量較小的支流水域,今年還新增了石斑魚、汪刺魚等溪流性魚苗。
從清代開始,開化縣馬金鎮忻岸村、巖潭村就設有放生碑,放流魚苗保護水質的傳統延續至今。上世紀80年代以來,為進一步改善源頭水生態環境,開化啟動人工增殖放流魚苗行動,這項行動已堅持27年。
目前,開化已全面實行全縣禁止河道采砂、全域禁止漁業捕撈、全部山塘水庫禁止化肥養魚、網箱養魚。
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俞永躍參加了放流活動。他表示,“五水共治”首先是治污水,沒有水,魚會死,沒有魚的水則是死水。開化在錢江源投入“五水共治 小魚治水”增殖放流活動,能給治水工作帶來正能量。
“開化是錢江源,‘小魚治水’對錢塘江保護意義非凡。” 俞永躍說,“增值放流可消耗水中富營養物質,同時,增值放流還可恢復資源,促進養殖業的發展。”
俞永躍副局長表示,今年全省將投放14億尾魚苗生態治水,其中海洋10億尾,內河4億尾。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