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日,云南省漁業科學研究院研究人員實現了后背鱸鯉的人工繁育。未來,由科研人員繁殖、在自然水體里長大的后背鱸鯉,有望端上市民餐桌。
后背鱸鯉是瀾滄江和怒江部分江段及其支流特有魚類,如維西、六庫、漾濞、云縣這些地方均有分布,地方名叫花魚。主要形態特征是背鰭后位,吻部及口裂較寬,觸須發達,體色和斑紋較淡且散亂不成行。食性為肉食。因其體色金黃,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屬于產地的經濟魚類之一,深受當地群眾的青睞。
由于過度捕撈等原因,自然水體中捕獲的后背鱸鯉數量已越來越少,現已成為瀕危珍稀魚類。云南省漁業科學研究院土著魚與觀賞魚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躍天說:“由于這種魚分布在江河中,數量不好估計。但當地能捕撈到的數量非常少,當地可以賣到300元一公斤。”
可喜的是,后背鱸鯉人工繁殖已于本月獲得成功。他說,這次獲得后背鱸鯉人工繁殖卵40000多粒,大概可以孵出魚苗20000多尾。今年還將繼續進行后背鱸鯉人工繁殖。等魚苗長大,就可以放流到自然水體中,恢復它在自然環境中的數量。將來,這種魚的價格也許就沒那么貴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