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編者按 《農財寶典》關于《2014年蝦苗早春市場呈現三大趨勢》(回復“2014蝦苗”可查看原文)一文發布后,引起業內眾多人士討論,不少網友通過微信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以下是一位網友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歡迎業內人士繼續就這一問題深入探討。
產能過剩,整個蝦苗業虧損在所難免
受高蝦價和一代蝦苗優勢影響,今年一代苗市場占比提高,而二代苗、土苗的市場將大大萎縮,后兩者總占比可能不足10%。
但回頭看今年中國進口親蝦的數量,可以預判今年一代苗的產能出現過剩,至少過剩10%。據我們掌握的信息,全國一年蝦苗的需求量大約5000-6000億尾。根據相關數據,今年上半年進口的親蝦數量在18-19萬對,如果都能正常育出苗,產能在4500-4600億尾;下半年還將進口8-10萬對親蝦,如果也能正常育出苗,產能也有2800億尾。據此,今年全年的蝦苗產能在7300-7400億尾,大大超過實際市場容量。
由此可以判斷,今年一代苗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今年蝦苗場注定虧本:做得出苗會虧,因為賣不出;做不出苗,虧得更慘。我對今年整個蝦苗業不看好。
事實上,去年上半年蝦苗產能也過剩,苗場賣不出苗,但是因為下半年做不出苗,導致蝦苗在下半年緊俏起來,有些苗場賺了點錢。不過,去年還是有70%的苗場虧本。
目前,華東華北蝦苗需求強勁,很多苗場都反映當地增量很大,價格較貴,貌似行業欣欣向榮。不過我認為,華東華北市場整年就只有這兩個月有銷量,這不足以反映整個種苗市場,蝦苗市場的重心還是在華南。
中國蝦苗價格偏低,質量堪憂
我走訪了很多東南亞養殖南美白對蝦的國家,印度、越南、泰國的幼體和蝦苗價格遠遠高于中國,幼體價格至少比中國高100%,蝦苗價格也比中國高出50%。中國蝦苗的價格偏離了實際價位,現在苗場的純利潤只有百分之十幾,加上苗企間競爭激烈,今年蝦苗質量堪憂。
在今年苗種產量過剩和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我認為,重品質、品牌的苗場才有競爭力,小苗場的生存狀態將經歷大浪淘沙,優勝劣汰。
中國只是SIS的替補市場
據我的了解,SIS一年也就出1-2個商品系,賣給各國的親蝦質量都一樣。不過,像印度、越南、泰國等國對親蝦挑選比中國嚴格,比如公母規格差距沒那么大,SIS賣給這些國家的親蝦價格比中國貴10%。
去年,葉富良(湛江市對蝦苗種協會會長)帶領協會與SIS談判失敗,但最終SIS也沒有提價。但是,SIS內部早就有提價的沖動。我覺得,因為賣給中國親蝦價格較便宜,在SIS看來,中國只是其在東南亞的替補市場,他們更愿意將親蝦賣給東南亞其他國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