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兩年,要說哪一個水產養殖品種在國內最火熱,臺灣泥鰍絕對算是其中一個,也正是臺灣泥鰍的火熱,讓業內養殖者開始關注泥鰍的市場狀況。
泥鰍的主要養殖品種為大鱗副泥鰍,據筆者了解,國內的泥鰍消費市場一直并不大,主要消費市場在韓國和日本。國內最早規模化泥鰍養殖應該始于江蘇連云港贛榆地區,韓國人20多年前在該地區從國內各地收集泥鰍出口韓國,在收集過程中避免不了進行暫養,之后通過多年演變,從收集成鰍到收集種苗,現在全國各地的野生種苗被收集到該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人工養殖以后出口韓國。泥鰍出口價格最好的時期在2010年以后,最高價格曾經達到40元/斤,養殖戶畝利潤可達數萬元,于是養殖面積迅速擴大,到目前為止,贛榆地區的泥鰍養殖面積估計已達10萬余畝,占全國泥鰍養殖量的90%左右。
在連云港泥鰍高額利潤的帶動下,全國各地掀起了風風火火的泥鰍養殖熱潮。正值此時,臺灣泥鰍高調挺進大陸泥鰍養殖市場。關于臺灣泥鰍的來源,據筆者了解,臺灣本來并沒有這一品種,而是90年代臺灣從大陸進口黃鱔包裝中放入數尾泥鰍,可減少黃鱔運輸過程中的死亡率。這樣大陸不同品種的泥鰍被夾帶到臺灣,被臺灣人工養殖并不斷雜交、選育(在大鱗副泥鰍的基礎上),泥鰍也適應了當地溫暖的氣候。經過多代人工孵化和選育以后,泥鰍的生長速度和規格都有了很大提高,最關鍵的是選育使雌雄規格一樣(野生泥鰍雄鰍比雌鰍小很多),于是便冠以“臺灣·泥鰍”之名反推回大陸。
隨著連云港和全國泥鰍養殖量的增加,2013年全國泥鰍價格跌到20元/斤以下,最低價格只有14元/斤,連云港泥鰍養殖瀕臨虧本,靠收集并養殖野生苗種、出口韓國不能再維持這一產業,不得不改變養殖模式,并尋求開發國內消費市場。現在大家都把希望寄托于臺灣泥鰍,相比野生苗種,臺灣泥鰍在養殖成本方面或許具有一定優勢,生長速度快(正常情況下3-5cm苗5-6個月可長到2兩左右),并能夠實現人工育苗(據了解規格苗培育成功率可達50%左右),所以一時間種質資源價格飆升,市場顯得有點混亂。雖然業內在積極開拓國內泥鰍的消費市場,但市場形成尚需時日,如果養殖量繼續增加無疑會加大風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