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墾區梅隴農場實踐探索池底管道增氧技術,使精養對蝦每年平均畝產量從150公斤至250公斤的幅度提升到375公斤。目前,該場東關圍養殖片精養蝦池推廣該項技術已擴大到800畝。
據《汕尾日報》報道, 梅隴農場精養對蝦基地有3600畝,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池中養殖水體深度普遍只有1至1.2米左右。針對蝦池水體淺含氧量低的問題,該場養殖戶采取池面水車式或鼎底式泵輪葉扇動水體等方式進行增氧,雖起到一定作用,但仍達不到節約成本和增產的效果。一至二造的年畝產量均在150至250公斤的幅度徘徊,少數在100公斤以下。為節約成本,提高對蝦養殖單位面積產量,2004年,該場聘請外地有關技術人員前來指導和實驗,采用管道增氧技術,并在該場船路養殖區養殖戶楊錦文的20畝養殖池配套鋪設管道進行增氧試驗,并于當年5月6日放養南美白對蝦,每畝密度為5萬尾,于53天后開始收獲成蝦,第一造即收大蝦篩留細蝦,每畝收成300公斤。于6月30日每畝補投蝦苗3萬尾,當年共收獲成蝦10000公斤,年平均畝產量為500公斤。同時,采用管道增氧比水面增氧機增氧可節省近7成的費用。當年楊錦文養對蝦獲純利11萬元。
在楊錦文的帶動下,船路養殖區20個養殖戶采用管道增氧技術。兩年來,年平均畝產量375公斤,高的500公斤以上,低的250公斤。目前,該場正在組織推廣該項養殖技術。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