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小時撒網捕到兩條
凌晨三點,長江46號漁船上點起了燈。沈興榮和另外四個漁民簡單收拾了一下,冒著夜色,開啟25馬、八噸重的漁船,駛向長江深處。近4點時,潮水漲起,船上五人協力將14張大網鋪到江中,默默期待著幸運之神的眷顧。4個多小時后,5位漁民懷著忐忑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將網收上船,一一查看后,200余米長、8米深的網中只看到了兩條銀閃閃的鱽魚。一條二兩,一條一兩半。“比前兩天的一無所獲要好得多了。”沈興榮無奈地說。
64歲的周春根望著一早晨的收獲有些哭笑不得。“幾十年前,隨便一網下去,都能打到一兩百斤,如今越老越搞不出什么名堂了。”
作為船長,沈興榮比其他人更顯得焦慮。“過了清明節,鱽魚的身價就會直線下跌。開捕一個多月來,我們一共才捕撈到兩斤多鱽魚,捕魚季至少要燒4桶柴油,每桶1500元,大小不一的漁網也要花費三四千元,還有漁民們的人力費、吃住費,今年肯定是要虧本了。”
價格翻番鮮有問津
盡管只打到兩條鱽魚,沈興榮還是第一時間通知了魚販。“一兩的2500元一斤,二兩的3000元一斤。”老沈接過小販手中的九百多元錢,眉頭稍微舒展了些。
而在江陰市江南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海鮮區,一家規模較大的魚蝦店鋪里,“二兩以上個頭大的鱽魚數量不多,比去年翻了一番,每斤售價4500元。這邊還有許多稍有些刮傷、魚身泛黃的鱽魚,只要900元一斤。”
高巷路某酒店的老板也向記者介紹,三公經費的減少,使得今年的江中時鮮頗為受冷。“今年正宗的江鱽產量稀少,導致價格居高不下,來吃的,基本也都是一些企業老板。”
人工繁殖或成新出路
昨日,記者趕至江陰市漁政監督大隊。副大隊長查曉宗告訴記者,今年該市共發放了21張長江鱽魚特許捕撈證,自3月1日開捕以來,幸運一點的漁船至多也就兩斤左右的捕撈量。“而去年同期,好點的漁船已經有20斤左右的鱽魚入網了。”
查曉宗分析說,長江水利工程建設、水污染等環境問題以及過度捕撈、漁具的不當使用是導致近年來鱽魚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旦人工繁殖成功,則意味著人類能獲得大量鱽魚魚苗,這也是恢復鱽魚資源的出路之一。”
金陵晚報記者 李靜
民諺稱“清明前細骨軟如綿,清明后細骨硬如針”,說的就是鱽魚在清明前后的口感變化。相應的,清明前鱽魚的價格較節后明顯昂貴了許多。轉眼清明到,金陵晚報記者昨日走訪江陰市多個江段卻發現,開捕一個多月以來,江中卻難覓鱽魚的身影,漁汛更是遲遲未來。往年同期一條船最差也已經有六七萬元入賬,而到目前為止,幸運的漁船也只有一萬元左右的毛收入,遠遠不夠日常開銷。
新聞延伸
“長江三鮮”命運多舛
鱽魚、鰣魚、河豚被并稱為“長江三鮮”,同為天下聞名的美味,同樣命運多舛。長江鰣魚,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江陰年捕撈量為474.7噸,1983年銳減為2.5噸,之后銷聲匿跡。據說江陰最后一次看見野生鰣魚是在20年前。
長江河豚,最高年產量為1958年,僅江陰市當年就達到132.9噸,然而隨著長江水質的惡化和過度捕撈,到1996年時幾近絕跡。
長江鱽魚,1987年江陰的捕撈量有106噸,2009年僅0.82噸,今年更是創下歷史新低。
呂強盛 整理
40年來長江沿岸
“江鱽”產量變化
1973年 3750噸
1983年 約370噸
2002年
2010年 80噸
2011年 12噸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