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淀山湖白水魚的市民,應該難忘其白嫩鮮美的味道。但你知道它還有其他三個更稀缺的 “兄弟品種”嗎?記者昨天從位于青浦的上海淀原水產原種場了解到,淀山湖里的“土著魚”蒙古鲌、青梢鲌、紅鰭原鲌已人工繁育成功,目前開始進入規模化養殖階段。近期,人工養殖的蒙古鲌將首度“游”上申城市民的餐桌,其風味比白水魚更加鮮嫩。
上海淀原水產原種場場長張全根告訴記者,淀山湖中的鲌類有4個品種,除了市民經常吃到的“翹嘴鲌”白水魚之外,還有三種分別是蒙古鲌、青梢鲌、紅鰭原鲌。幾年前,漁民已很難在湖中捕到野生的蒙古鲌、青梢鲌、紅鰭原鲌。而人們如今之所以能吃到白水魚,主要是因為水產技術部門較早實現了對這一品種的人工繁育。目前,白水魚的養殖畝產量可達750千克到800千克,市場價在每千克16元到18元。
2007年開始,青浦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和淀原水產原種場一同開展了 《淀山湖鲌類人工繁育技術研究》。日前,這一市級科技興農項目通過了專家驗收,課題組建立了淀山湖鲌類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生產技術體系,實現蒙古鲌、青梢鲌、紅鰭原鲌等的人工繁育,并在淀山湖中開展增殖放流。
張全根介紹說,要實現這三種鲌類的人工繁育難度較高。一來,從淀山湖中捕來的野生鲌類魚野性很大,一開始并不能適應內塘的養殖環境,也不習慣吃飼料;二來,蒙古鲌等產好卵后,母魚的死亡率較高;第三,小魚苗生長對水質的要求也格外高……但科研人員通過不斷的技術攻關,終于成功實現了對這三種鲌類的人工繁育。幾年前,長到10厘米長的人工繁育鲌類魚苗,開始被放流到淀山湖中進行漁業資源的修復。迄今為止,已連續增殖放流了4年,每年每個品種的投放量在5萬尾左右。漁民們也發現,如今,又能在淀山湖中捕到少量的野生鲌類了。
去年,淀原水產原種場對這三種鲌類進行了小面積試養。其中,蒙古鲌的表現最好,個體大、產量高,個體可養到最適宜上市的350克到500克,每畝產量可達600千克到750千克。目前,可供上市的蒙古鲌總產量為2000千克左右。“接下來,我們將首先進行蒙古鲌的規;B殖,今年的養殖面積會拓展到30畝左右,預計總產量在1.5萬公斤左右。”張全根介紹說,蒙古鲌長相與白水魚略有不同,前者主要特征是翹嘴,后者則是尖嘴、紅尾巴;蒙古鲌上市后的售價將比白水魚略貴,在每千克20元到30元。
據透露,青梢鲌、紅鰭原鲌也將陸續進入規;B殖。同時,為了讓淀山湖土著魚類代代相傳,上海漁業部門與青浦漁業部門決定投資和籌建淀山湖鲌類原種場,預計今年底原種場可獲得批準,之后正式建設,整個原種場占地238畝。
據漁業部門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淀山湖中有土著魚類70多種;但受環境污染等人為因素和氣候變化因素影響,至2005年,淀山湖擁有的土著品種魚類降至30多種。目前,淀山湖土著品種魚類基本保持在30多種。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