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末貨其實是一種很小的蝦仔,現在俗稱“納米蝦”,多見于棘洪灘、上馬、河套、紅島一帶,青島的其他地方則少見,加上個頭極小,在市面上銷售時,多被人誤認為蝦醬。提起吃末貨,自然少不了城陽棘洪灘的前海西人。“海西的末貨,越小的越貴。”不知什么時候開始,這句口頭語就在膠州灣地區流傳開來,以后竟成了調侃心眼多的孩子的一句歇后語,大人常摸著孩子的頭說:“你真是海西的末貨,越小的越鬼(貴)。”足見前海西人對末貨的感情。
名稱
小蝦仔緣何叫“末貨”
棘洪灘地處膠州灣北岸,這里海產品豐富,其中一種浮游于近海的微蝦,學名“白磷蝦”,俗稱“末貨”。末貨中最富盛名的是海西末貨,除了口感,更多則是當地人的末貨文化。58歲的藺延育是土生土長的前海西人,父親和爺爺都是漁民,喜好寫作,時常搜集一些史料著以文字,說起末貨很有發言權。
“如今的末貨成了酒店的大菜,可在海西人眼里,更把它當成一種居家過日子的佐菜。”剛一坐穩,藺延育便侃侃而談。在海西,家家戶戶吃末貨,說來也奇怪,本是一種小蝦仔,卻緣何稱之為“末貨”?文字中也有用“末蠖”兩字,“末貨”是否正確,請教了許多人,說法各異,均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2000年前后,他有了為末貨寫點什么的沖動。
“對于這些,年輕人大多是不會知道的,唯有請教上年紀的老漁民。”藺延育說,天氣暖和的時候,村里的老大爺大多喜歡坐在村頭曬太陽,這時候便是最適合打聽的時候。一連請教了多個80歲以上的老漁民,他們都捕撈過末貨,心中漸漸有了答案。從海里捕撈的海產品,當地漁民俗稱海貨。以前,前海西一帶小紅尾蝦居多,所以一網捕上來的海貨中小紅尾蝦就是大流貨,而其他大一些的魚蝦蟹和八帶蛸叫做大貨。起網后揀出大貨后剩下的全是小紅尾蝦,用籮在盛有干凈海水的容器中漂洗,由于小蝦仔比紅尾蝦輕,便漂浮于上層,最后用撈籬撈出數量較少的蝦仔,這就是末貨。所以說,末貨是從大流貨中提取的精品。
地理
兩河入海口孕育它
末貨是一種很小的蝦仔,身長只有五六毫米,肉眼看起來像白色線頭,呈半透明狀,前端有兩個黑點就是眼睛。棘洪灘不是唯一產末貨的地方,海西末貨之所以有名自有它的道理。“前海西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獨特的末貨。”藺延育說,這里東有墨水河,西有洪江河,兩河交匯處便是入海口。以前的河水清澈見底,口渴了,在河邊捧起就能喝。這里灘涂平緩、水溫適宜,極適合末貨生長。如今末貨一年四季幾乎都有,但春秋兩季是末貨捕撈的最佳時節,目前正是吃末貨的好時候。
以前的捕撈方式也很獨特,在淺海中插上兩根竹竿,立起“口袋網”,竹竿的兩頭便是網口。網眼也是有講究的,網口處較大,越到“口袋”底部網眼越小,這樣海貨進到網中,自動層層分揀,到了底層就是末貨了。漲潮、落潮,口袋隨著水流的方向調節,蝦仔流進網里,自然是跑不了了。漁民收網后,回家用籮漂洗,就是現成的末貨。如今的捕撈,地點從淺海轉移到蝦池,“口袋網”也變成網眼極細小的拖網。捕撈時,將特制的“蚊帳網”放入海水中,邊走邊拖動網具。
文化
海西人的末貨情緣
說海西人懂得吃末貨,一點不為過,生食、熟食、腌制,海西人總能吃出花樣來。“以前的末貨不是全年都有,只在霜降至小雪前后才能吃到最好的。”藺延育說,末貨很容易變質,在沒有保鮮設備的年代,也只有在天冷的時候才能存放。在當地,新鮮末貨吃起來很有講究,一般不下鍋,最好趁鮮生吃,吃的時候用筷子蘸上一些就可以了,足見它的珍貴。還有一種吃法,把剛出籠的饅頭掰開,抹上生鮮末貨后再合上饅頭,鮮味很快被饅頭吸收,再打開饅頭竟找不到末貨了。當然,這要求末貨極其鮮嫩才可以。
因為數量少,如今的末貨一斤15元到20元,市場上很難買到。“就是在以前,海西末貨價格也很高。”藺延育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市區的有錢人常托人到前海西買末貨,當時,一小四鼻罐末貨(約一公斤)就要花掉一塊銀元。在當地每逢末貨上岸,海貨販子立即搶購一空。到了集市上,村民爭先購買,不是回家嘗鮮,而是孝敬老人,再不就是給沾親帶故的人吃。
說起末貨和海西人的淵源,至今在當地還流傳著一段故事。相傳清朝年間,一伙海霸霸占了出產末貨的海域,將下網的漁民趕走。漁民下不了海,就如同斷了活路,大伙就告到縣衙。可收了海霸黑錢的官吏,眼里哪還有漁民?于是有人獻策,建議大伙到京城告狀。老百姓上京告狀談何容易,好在有個海西人在京城做買賣,答應幫大伙想想法子。
買賣人將京城的海事官員請到家里,擺上酒宴,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他叫人端上一盤末貨,來客吃過齊聲叫好。見時機已到,買賣人嘆氣說道:“只可惜,只能吃這一回了!”官員們忙問緣由,于是買賣人遞上狀子。后來官兵鏟除了海霸,漁民又可以下海捕撈末貨了。從那時起,海西末貨更是聲名大噪。這段故事已寫入棘洪灘史志。
名氣
位列島城四小海鮮
“末貨生長于膠州灣沿海一帶,淡水中有,海水中也有,但海水末貨味道更加鮮美。”城陽漁業技術人員王學勃說,末貨繁殖能力較強,一般一個月就能繁殖一次。從分布上講,城陽一帶的棘洪灘、上馬、流亭以及河套、紅島都有,即墨、原膠南沿海也時常可見。在他看來,末貨之所以在城陽周邊如此出名,除了當地人的生活飲食習慣外,與紅島蛤蜊節的舉辦也密不可分。“蛤蜊節舉辦期間,末貨與泥螞、海沙子、蠔艮并列為青島四小海鮮,使得它的名氣大增。”
繁殖能力強,為何市面上不多見呢?對此王學勃解釋說,近幾年,出小海的漁民越來越少,如今的末貨多生長在養殖池中,只是作為海參、蝦類養殖的輔作物存在,隨著養殖池數量減少,末貨產量也減少很多。實際上從技術上來講,實現末貨人工養殖并非難事。
春鮮上桌
五花肉蒸腌末貨怎一個鮮字了得
新鮮的末貨略發白,如果顏色發黑,有可能摻有雜質或不新鮮了。當地人吃末貨對鮮度要求很高,新鮮末貨最好不要洗,否則鮮度就減了,但若遇到顏色發暗的,只能多洗幾遍。洗時用極細的撈籬,漂洗完后控水。
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島人喜歡吃末貨,但要吃到真正美味的末貨,還是要到棘洪灘、上馬、紅島、河套一帶的漁家飯店里。酒店里吃末貨,多采用原汁原味,生怕略作加工便失了特色。清水煮開,放入新鮮末貨,出鍋后配以甜蔥。蔥也是要嫩的小蔥,將蔥白掰開,這樣便于蘸取。掰開的蔥白蘸著末貨吃,鮮味降低了蔥的辣度,那叫一個爽。除了原汁原味,還可以做湯、炒雞蛋,口味因人而異。
可能是稀罕的緣故,海西人鐘情于腌制的末貨,這樣也易保存。10斤末貨兩斤鹽,新鮮的末貨加鹽后儲存在密封的壇子里發40多天時間,末貨顏色發紅了就出壇了。這只是第一步,或者說只是初步原料的制作。
五花肉一兩,切成肉丁,加入料酒和胡椒攪拌,腌制好的末貨一兩,放入其中。打上3個雞蛋,雞蛋太多則“喧賓奪主”,太少則硬度不夠。攪拌后,加一小湯匙淀粉,一棵蔥去葉切細拌入。找一深底托盤,鋪以保鮮膜,倒入備好的料,中火蒸15到20分鐘。出鍋后撤出保鮮膜,刀切成豆腐塊狀,當地獨有的民間小吃五花肉蒸腌末貨就成了。夾一塊放在嘴里,再咬一口玉米面餅子,好了,海鮮的鮮度,五花肉的香度,保準你滿口流油齒頰留“鮮”。
這樣的吃法似乎麻煩些,當地還有更通俗的吃法,蔥花爆鍋,加入雞蛋攪拌好的腌制末貨翻炒,成塊時稍加水,韭菜切成茬,待末貨熟時加入,出鍋后就是最好的鹵子,用來吃面條最合適。以前生活困難時,家里有老人生病,晚輩給做上這么一份末貨鹵子面條,就是最好的孝敬“補品”了。如今,這已經成為當地人最家常的吃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