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經過近20年的攻關,黃魚人工繁育技術在青島成功被攻克。昨天上午,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啟動黃魚增殖放流計劃,首批15萬尾人工繁育的黃魚苗,在嶗山灣人工魚礁海域增殖放流。據介紹,近期還將在黃島海域放流15萬尾黃魚。這次是我國攻克黃魚繁育技術難題后,首次大規模增殖放流,將對海洋資源和旅游業起到促進作用。
昨天上午,在即墨鰲山衛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育種研究中心繁殖池內,工作人員將成千上萬尾黃魚苗裝進水箱,準備運抵放流海域。約有食指長度的黃魚苗,在繁殖池內動作十分敏捷,這些黃魚在這里經過一年多的生長期,終于可以放流大海,回到自己的家園。
“這些魚苗經過一年的生長,適應能力已經很強了。”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育種研究中心主任潘雷介紹說,從17日開始,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正式啟動黃魚增殖放流計劃,兩天內,首批15萬尾黃魚放流嶗山灣的豐山灣人工魚礁海域。
昨天上午,數艘漁船將15萬尾黃魚運抵放流海域,工作人員依次小心地將魚苗投入大海,成千上萬尾黃魚苗接觸到海水后,像是回到了家一樣,自由自在地游向大海深處。潘雷介紹,黃魚放流的海域就是一處人工魚礁,黃魚的生活習性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只在一個區域的魚礁里生活,不會游向更遠的海域,增殖放流后,對恢復海洋資源有著很大作用。
幕后
攻克黃魚人工繁殖難關
“由于過度捕撈導致資源量嚴重下降,黃魚自然資源量銳減。”潘雷介紹,由于黃魚魚卵有高粘性,極易粘結成團塊狀,受精率、孵化率極低,這已經是學術界公認人工繁育難度大的品種。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人工育苗初步研究,我國90年代開始人工育苗試驗,均未獲得成功。
“近20年了,終于攻克了這一難關。”潘雷說,90年代初,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開始進行黃魚 (大瀧六線魚)人工繁育技術研究,技術人員用于養殖的黃魚苗種都是來自海捕野生苗種。經過近20年的刻苦攻關,2012年取得突破性進展。
進展
還要再放15萬尾黃魚
“投放的地點都是建成的人工魚礁海域。”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副院長郭文介紹,去年,黃魚曾試驗性放流1萬尾,成活率很高。這次大規模放流仍處于試驗階段,放流后,他們將對黃魚的成活率進行跟蹤。據介紹,在嶗山灣放流15萬尾黃魚后,近期還要在黃島放流15萬尾。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