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貝殼工藝品一直是海南旅游商品的重頭戲,貝殼加工成的海南特產深受國內外游客的歡迎。日前,海南省貝殼行業協會正式成立,海南貝殼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同日舉行,寓示著海南貝殼產業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

地利之便 海南貝殼產業發展迅猛
談及海南貝殼產業的發展足跡,海南海世界工藝品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恒可謂知之甚詳。“提起海南貝殼,就不得不提到潭門鎮。”李恒說,在1990年以前,海南省沿海漁民出海作業,捕撈的大批貝殼類海產品,除用于食用和留作觀賞外,余下都充當了建筑材料,其利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都非常低。
從1990年開始,臺灣企業家詹德雄發現了潭門豐富的貝殼資源,利用他在臺灣貝殼類加工廠的設備和技術,在潭門投資約20萬美元,創辦了海南第一家貝殼工藝品加工廠,因產品價廉物美,很快就打開了省內外市場。此時的海南漁民才知道,就連普通的珍珠貝、扇貝和紅口螺之類都可以加工成工藝品,變廢為寶。
“隨著從事貝殼加工行業的人越來越多,上世紀90年代中期,潭門的貝殼加工銷售已經初具雛形。”李恒說,到了1998年時,潭門的貝殼加工廠已經達到58家,貝殼供應量達到50噸/日,年供應量達到15萬噸,年創產值超過5000萬元。廈門、大連、青島、珠海、汕頭、湛江等沿海城市客商紛紛在潭門設點收購和銷售貝殼。同時,潭門鎮政府緊緊抓住發展機遇擴大產業鏈,在不斷的發展壯大中,潭門鎮形成了當時中國最大的貝殼集散中心。
現在,潭門鎮已經成為國內乃至亞洲最大的貝類集散地,年產值達到20個億左右,貝殼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而整個海南的貝殼行業的產業鏈總產值已經超過100億元。
盤點現狀 短腿走路遭遇發展低谷
外地游客來到海南各景點時,時常會遇到兜售海螺和貝殼小工藝品的商販。不過,這些做工簡陋的小貝殼手鏈和項鏈等裝飾品,對游客卻沒有什么吸引力。從湖南長沙來海南拍婚紗照的鄧軍就告訴記者:“買那些小玩意,不如帶幾個大海螺回家做擺件。”
在海口東湖從事旅游工藝品經營的商家符培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我這貝殼做成的工藝品不多,主要是不好賣。”據他所說,貝殼工藝品普遍工藝水平不高,這些年來的銷售一年比一年差,而且就算賣出去了也賺不了什么錢,所以一般的旅游商店里也是擺幾個應應景。
“確實,海南的貝殼產業經歷了前些年的高速發展后,在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作為主營貝殼工藝品企業的負責人,李恒在談及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時,同樣是深有感觸。
他說,首先是海南省的貝殼加工廠規模參差不齊,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經營,這些小規模工廠不僅效益偏低,而且抗風險能力差,不適應市場的激烈競爭。此外,這些工廠的加工設備落后,生產的貝殼成品工藝粗糙、技術含量低,而且種類單一、綜合利用率低,這在造成產品積壓和滯銷的同時,也導致了資源的嚴重浪費。
最突出的一點是,目前海南貝殼產業的從業人員素質整體偏低,產品研發、創意人才短缺,影響了整個行業的工藝水平的提升,造成產品質量、工藝水準、藝術品位整體不高等問題。
人和之舉 國內首個貝殼協會成立
今年4月9日,海南省貝殼行業協會在海口成立。這是我國成立的首個貝殼行業協會。該協會秘書長馬浩告訴記者,海南省貝殼行業協會是由海南省內從事貝類相關行業生產、經營、科研、教學等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協會在海南省范圍內聯合貝殼行業企事業單位,在企業和政府之間發揮橋梁作用,協調海南貝殼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同一天,首屆海南貝殼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商海南貝殼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專家一致認為,目前海南貝殼產業已經具備了較高的發展層次,為了推動產業發展,打造產業鏈聚集效應,應當進一步發揮好目前的資源優勢和地緣優勢,推進產業升級轉型,加大技術創新,發展品牌戰略,將貝殼產業打造成海南發展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
當選為海南省貝殼行業協會首任會長的李恒在就職演說上表示,海南貝殼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也存在過度捕撈、賤賣原料和粗制濫造等問題。行業協會成立后,將對整個行業的生產、加工等環節加以引導和規范,加強省內外、國內外經濟技術交流,創造海南省貝殼產業的廣闊發展平臺,推動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在規范海南貝殼產業發展的同時,海南省貝殼行業協會也在積極推動貝殼文化的發展。目前,該協會正在籌備出版一系列的海洋文化叢書,其中包括一本介紹海南貝殼的專業圖書。此外,協會還計劃籌建一座海南貝殼博物館。一旦建成,該博物館將成為海南省國家級貝殼文化創意產業園以及中國的貝雕藝術博覽中心。
天時之利 海洋強省戰略帶來機遇
作為一個擁有20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的海洋大省,海南以海為名、靠海而生,海洋這個藍色的聚寶盆與海南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海南省海洋強省戰略提出,首先就是要推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做優做強海洋產業,壯大海洋經濟實力。根據海南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海洋強省的決定》,到2015年海南海洋生產總值將達到115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30%;到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862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35%以上。
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這一決策得到了海南省貝殼行業生產與經營者的一致叫好。“當前,海南省貝殼行業產業鏈的總產值就已經突破了100億元,今后依托全省海洋產業的發展,貝殼產業也將會迎來新的發展與機遇。”李恒對今后的產業發展滿懷激情。
除了培育貝殼文化生存發展的土壤外,海南省貝殼行業協會還將引進和挖掘貝殼工藝人才提上了議程。在協會的牽線搭橋下,一批批在國內外享有知名度的工藝大師紛紛前來海南培養和傳承貝雕工藝人才。
在海南省技師學院的貝雕工藝班中,已有近百名學員,這里將成為海南省最大的專業貝雕人才搖籃。該學院副院長李會誠介紹,學院除專門聘請省外的貝雕傳承人前來授課外,還聘請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金阿山擔任技術顧問與客座教授。此外,學院正籌劃在潭門開設分校,為海南本土培養更多貝殼工藝人才。
天時,地利,人和,如今三者得,正是萬事俱備之時。在海南省的貝殼行業從業者看來,海南的貝殼產業應借此良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