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通威科技大會上,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暢談水產智能化養殖園區規劃,讓人們對漁業機械化的未來充滿無限遐想。通威整合在水產與光伏產業的綜合優勢,瞄準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養殖的明天,延伸產業鏈的布局也越發明顯。
《農財寶典》5月刊也將目光投向水產領域的產業鏈合作,細細探究,不獨通威,行業內大小企業都已經開始嘗試或松散或緊密的產業鏈合作,從產品競爭向產業鏈綜合優勢的競爭,己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旋律。產業鏈思維既符合眼下水產養殖綜合防控的理念,為養殖戶創造更大價值,對企業來說,又往往能發揮乘數效應,實現跨越式發展。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
不過在調研中也不難發現,目前的產業鏈運作也存在致命缺陷,這一缺陷極易使日前的發展達到天花板。有些先行者在某些區域已經遭遇瓶頸。我們對未來的無限期許,事實上建立在很多似是而非的判斷之上。其一,我們過分迷信技術的力量。不可否認養殖技術的改良曾經是推動過往30年中國農業發展的最核心的要素,水產養殖的產量在飼料配方技術、養殖技術的不斷改進之下,大幅提高。但多收了三五斗之后呢?養殖效益的改進是否一定帶來漁民經濟效益的提高?這在近年的實踐中已經證明,技術可以解決生產端難題,卻對銷售端問題無濟于事,而后者恰恰是目前水產業的核心問題。每每大獲豐收的養殖者為存塘魚一籌莫展時,飼料企業此前千方百計幫助養殖者提高產量的各種養殖模式往往成為他們詬病的“口實”,若非產量飛速提高怎會出現供過于求?此種論調固然荒謬,但卻引人深思。
其二,我們過于迷信集約化的力量,似乎實現集約化后,目前管理混亂的局面、周期性賣難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事實證明,這也可能是一廂情愿的期許。從目前中國養殖行業中集約化程度最高的肉雞業、生豬業來看,上述問題遠未解決,甚至愈演愈烈,至少離想象中的目標還有遙遠的距離。
未來的機會和方向在哪里?
正如業界賢達所預想的,行業企業產業鏈的觸角,不僅要觸及養殖者,還要直接面對消費者,打通產業鏈終端將成為決勝關鍵。但目前在這方面并無成功范例。新希望最近與京東簽約合作,嘗試電商,前途未卜,但水產業內較早涉足銷售終端的通威,并未取得理想業績。不得不承認,到目前為止,最受世人鄙夷的農貿市場模式,依舊是我們不得不接受且效率最高的銷售渠道。如何變革與拓展,是挑戰,更是百年一遇的商業相會。
另一方面,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一切消除產業鏈各環節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嘗試,都可能帶來難以預估的商業機會。農產品賣難的本質,其實是生產端和消費端的信息不對稱,是生產者無法提前判斷整體的生產信息和市場信息。而這樣的信息不對稱,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廣泛存在。養殖者、經銷商、企業之間針對投入品質量和價格的信息不對稱,養殖者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消費需求的信息不對稱,這些像叢林一樣矗立的信息壁壘,在移動互聯網打造的扁平世界里,都會被無情的敲碎。事實上,這些壁壘在其他工業品的生產和銷售中已經徹底消除。雞蛋由外而內打破是破壞,由內而外打破是成長,面對行業發展的趨勢,這也恰恰是失敗者與成功者的分水嶺。
新的時代已經開啟,此前產業鏈的構建延伸集中解決的是養殖效益改善問題,而此刻,我們是否應該考慮一下“多收了三五斗之后”該怎么辦?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