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月遼寧地區氣溫上升較快,雨季來臨,水溫20℃-25℃,進入養殖魚類攝食旺季,各種水生動物生長快,由于池魚放養時間較短,水質污染較輕,細菌性重大疾病不易發生。隨著水溫升高及投餌量的加大,殘餌及代謝物增多,各種病害也隨之發生。應注意調控水質,加強飼養管理。
一、病情預測
1.鯉魚:易發生爛鰓病、赤皮病、腸炎病、淡水魚類細菌性敗血癥和水霉病;網箱養殖鯉魚易發生寄生蟲病;框鏡鯉魚易發生錦鯉皰疹病毒病。重點關注省內主養區和高密度精養區。
2.鯉魚鯽魚夏花魚種:易發生黏孢子蟲病,該病歷年頻發,發病區域涵蓋沈陽、遼陽整個漁區。
3.鰱鳙魚:成魚易發生爛鰓病、打印病、水霉病,魚苗易發生白皮病、白頭白嘴病。重點關注省內主養區和大水面養殖區。
4.草魚:易發生爛鰓病、腸炎病、草魚出血病、肝膽綜合癥、車輪蟲病和指環蟲病等。重點關注省內主養區。
5.羅非魚:易發生細菌性疾病和水霉病。重點關注省內主養區和高密度精養區。
6.大菱鲆:易發生腸炎病、出血病、紅嘴病、爛鰭病。重點關注葫蘆島市工廠化養殖和流水養殖區。
7.虹鱒魚、鱘魚:易發生腸炎病等細菌性疾病、寄生蟲病,虹鱒魚的不明病因的疾病。重點關注省內工廠化養殖和流水養殖區。
8.對蝦:易發生病毒病(白斑綜合征)、細菌病(紅腿病、爛眼病、黑鰓病等)病等。重點關注沿海納水不便、水質不佳的池塘。
9.刺參:稚參易發生爛胃病、爛邊病,橈足類的大量繁殖易發生潰爛病;成參易發生腐皮病。重點關注沿海納水不便、水質不佳、多年不進行清池的池塘
10. 蝦夷扇貝:易發生海域污染所帶來的疾病,重點關注省內沿海養殖區域。
二、防治措施:
5-6月份,氣溫冷熱交替比較頻繁,水溫變化大,而且因近幾個月來水溫持續偏低,越冬魚種的體質和抗病能力都普遍較低,水產養殖品種將進入病害第一個高峰期。本月重點要注重對養殖環境水質調控。一是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消毒,如發現病魚及時隔離,保持良好的水體環境。二是加強苗種管理,放苗前應加強苗種檢疫,避免放養帶病毒苗種。
1. 預防細菌病,應做好放養前的清塘工作,放養前全池潑灑生石灰,食場周圍每周潑灑漂白粉1-2次,使PH保持在8左右;殺滅水體中病原菌。6月份是大部分當年魚苗的放養、發塘期,是鰱魚、草魚魚苗的白尾病、白頭白嘴病、鯰魚腐鰭病等疾病的易發期,為提高夏花出塘率,要對魚苗培育池進行徹底消毒,投放苗種時可用3%~5%的食鹽水浸洗魚體5~10分鐘;并施肥培育適口的餌料生物。在放養和捕撈過程中,要注意操作,避免碰傷,能夠預防水霉病。
2.草魚出血病目前仍以預防為主,應在魚種下塘前,用超碘藥浴或注射草魚出血病滅活疫苗。
3.大菱鲆腸炎病的預防,在投餌上注意,控制投餌量,鮮雜魚要消毒,投餌4-5天,停食1天,便于魚消化吸收,避免腸炎病發生。
4.羅非魚水霉病的預防,拉網時動作要輕,拉網前兩天要停食,拉網后用超碘或二氧化氯藥浴3-5天,控制水霉病,在餌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增強體質。
5.中國對蝦目前主要是粗放式養殖,在五月下旬—六月中上旬根據池塘對蝦生長和攝食情況,少量補充配合餌料,鮮活餌料不投,換水量很少,所以基本不發生病害。禁止大排大灌,防止對蝦出現應急反應,進而引發疾病。六月下旬可能會有桃拉綜合征、白斑綜合征等病害發生。
6.池塘水溫達到20°C以上,工廠化刺參育苗應注意敵害的大量繁殖,尤其橈足類,它會與刺參幼苗爭奪餌料和生存空間,與此同時猛水蚤還會撕裂、捕食稚參,對育苗階段的刺參造成危害。潰爛病主要是刺參幼體受傷導致被細菌感染所致。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