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湛江東海島的東南海邊,有兩口已經廢棄了的蝦池,各有羽毛球場般大小,約2米深。這里曾是湛江第一家對蝦育苗場——27年前,這里培育的208萬尾墨吉、長毛對蝦苗,開啟了我市用人工種苗養蝦的歷史;同時,也掀開了湛江成為國家重要對蝦各苗繁育基的序幕。
1980年,中國水產養殖聯合總公司廣東省公司湛江魚蝦基地選擇在氣候適宜、水質優良的東海島海邊建成我市第一家對蝦育苗場,育苗水體共為2000立方米。
黃文清,1969年畢業于上海水產學院,1980年調入湛江水產局,跟當時所有的技術干部一樣,下到郊區水產研究所搞技術推廣;許春貴,湖光公社料村人,最早參與我市對蝦人工養殖,因此被調入研究所;吳達林,原湛江水產學校教師,后進入水產研究所。他們來到東南海邊,成為對蝦育苗最早的一批技術人員。
他們還記得,對蝦育苗場的建設經費為19萬元,是從養殖鮑魚的經費里撥過來的。育苗場最初建成后,只有兩口蝦塘和6間平房,試驗器材就是一些試杯、玻璃瓶、顯微鏡之類。日?堪l電機來發電、除了育苗室,其他地方晚上點以后就不供電了。
盡管條件艱苦,可人卻滿懷激情。當時國內人工育苗技術領域是一片空白,個別雜志能提供一些翻譯過來的國外動態和簡單資料,其余只能靠自行摸索。研究所的人都以育苗場為家,兩個星期才回市區一趟,在家往往呆不上一兩天又回場里來,所里的兩個所長也都吃住在育苗場里。當年,吳達林為了找親蝦,哪里“魚堰”多就就往哪去,市郊的“魚堰”都跑遍了,雙腳被海水泡得發白、脫皮。
黃文清為了觀察、記錄蝦苗的生長過程,曾三天三夜沒合眼,一直守在顯微鏡前。因為親蝦產卵是在晚上10點到2點之間。他常常半夜爬起來,打著電筒去查看。天然成熟的母蝦遠比人工催熟的母蝦產卵要多,而且非常罕見,當聽說有人收購到一條成熟的母蝦時,他就特意借了一條快艇去看找,結果快艇中途熄火,只能沿著岸邊推,從上午9點多一直推到下午4點,才回到育苗場。
許春貴主要負責飼養蝦苗,當時沒有人工餌料,而蝦苗在不同的生長期營養需求不一,只能分別試驗在什么時候該喂什么生物餌料,從各種藻類到蛋黃都嘗試過。
1980年,東海島曾刮過一次大臺風,大水把育苗場的圍墻都沖垮了,水直淹到人胸口處。第二天,大水一退去,大家把東西拾掇清理了,一邊起圍墻,一邊繼續做試驗。
正是靠著這不息的激情和無私細致的工作,育苗場當年208萬尾,突破了對蝦養殖的瓶頸,使我市養蝦業得以起步。1982年,斑節對蝦人工育苗試驗初獲成功,填補了當時國內空白,因此獲得了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而自行探索出的親蝦人工催熟技術,則為1989年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魚堰親蝦大批量促熟研究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如今,東南海邊濤聲依舊,可對蝦育苗場已不復存在,三人不時還會回到老地方看一下,回味曾經揮灑在這片土地上的青春與汗水、、、、、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