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5月23日,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黃渤海生物資源調查與養護技術研究”結題驗收會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召開。驗收專家由來自上海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所、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海陽市海洋與漁業局、大連獐子島集團、山東海陽富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中維會計師事務所、青島振青會計師事務所等單位的業務專家、管理專家、技術用戶和財務專家組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晴、農業部漁業局科技處副處長王雪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研計劃處副處長韓剛以及項目首席專家、各課題負責人等相關人員參加了會議。驗收會由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段武德研究員主持。
驗收專家組聽取了項目首席黃海所金顯仕研究員及各課題負責人的匯報,審閱了有關資料,經過質疑和充分討論,一致認為:項目針對增殖容量和增殖效果評價這兩大行業需求,通過對黃渤海增殖生態基礎的調查,對放流苗種種質保障和標志-回捕等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開展了漁業資源養護技術研究,為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提供了技術支撐,引導我國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向“生態性放流”方向發展,使增加漁業產量和恢復漁業資源相統一,促進了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完成了黃渤海漁業資源增殖生態基礎調查,闡明了資源增殖的生態背景場與生態效應;(2)開展了中國對蝦、半滑舌鰨、牙鲆等標志放流與追蹤技術研究,建立了適宜標志-回捕技術、苗種批量快速標志技術;(3)建立了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半滑舌鰨、牙鲆、許氏平鲉等增殖放流苗種種質快速檢測技術,搭建了增殖放流遺傳風險評估框架;(4)闡明了中國對蝦不同規格苗種放流效果和投入產出比;(5)形成了黃渤海人工海洋牧場與生態礁構建技術,提高了人工魚礁區增殖能力,在海珍品增殖礁研發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和進展;(6)設計了新的自然海域大葉藻播種增殖技術;(7)建立了自然海域和生態調控區增殖放流的生態容納量模型,對黃渤海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海參和鮑魚等進行了增殖容量評估。
驗收專家組認為項目已全面完成規定的各項考核指標和研究任務,經費管理和使用基本符合《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管理試行辦法》等規定,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